2018年因为遇见“教育行走”与张文质老师,我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也爱上了写作。在2018年快成为过去时,我首次写了一篇个人年度总结,以示记录自己的成长岁月。
因为《点亮生命之光,成全另一个自己——2018,生命拐角处》个人年度总结,我得以认识张晓军老师与王雪霜老师。后来又因“教育行走”组建了苏州梦想团队。在第五届苏州教育行走之后,苏州梦想团队拟定了共读书单:《教学勇气》《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自己培养自己》《世界咖啡》。
按照共读安排,我买来《教学勇气》。《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十周年纪念版)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帕克·帕尔默历经十年写成的一部指向教师成长,教学勇气的书。
帕克·帕尔默还是美国高等教育协会高级理事,Fetzer研究所高级顾问。他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和教师,除《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外,还著有《以我们熟悉的方式认知:作为精神之旅的教育》、《悖论的承诺》等书。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由江西进贤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所教育学博士吴国珍领衔翻译。本书建立在一个最普通的信念之上: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在十周年纪念版中,帕克·帕尔默回顾了十年来教育改革对教师职业的影响,带领教师走进内在心灵的旅程,把教师的自我、学生和同事重新连结,日趋唤醒教师的职业激情。
帕克·帕尔默在本书中探索的主要领域是教学的自我内部景观。而要达成充分描述内部景观图画必须把握三种重要通道——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帕尔默认为三者无一可以忽略。把教学缩减为纯智能的,它就是冷冰冰的、抽象的;把教学缩减为纯情感的,它就成了自我陶醉;把教学缩减为纯精神性的,它就丧失了现实世界之根基。
在阅读期间,我多次深受感动,并不断地思索一路走来的20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活。当然也更让我想起暑假期间吴国珍教授发起的在江西弋阳举办的2019第五届强健心灵·教学勇气更新活动。
依据安排第二天下午是教育叙事。我有幸担任“特殊学生引领”话题5A小组组长。成员有10个人分别是:连胜学校许花兰、中畈小学李玮、樟树墩学校熊春梅、葛溪小学吴彩萍、三县岭中心小学程佳琪、华东师范大学弋阳实验高中郑慧娴、圭峰中学刘小雨、圭峰小学饶德威、志敏中学张进智、弋阳二中邵智文。
大家围绕着“特需学生引领”话题进行了叙事分享。连胜学校的许花兰老师第一个做了叙事分享,她的叙事让我深受感触。
去年下半年她新接了一个班,是五年级。她第一次进教室就发现有个女孩,个子特别高,经过了解这个女孩读书比较晚,岁数确实是大几岁。然而女孩的成绩并没有别人好,很是孤独,同学们都称她为刺猬。
同学解释说,称她“刺猬”是因为跟她说话,很容易就会被破口大骂,同学们都不愿意跟她在一起,她就像一个全身长满刺的刺猬,到处扎人。
于是许老师对她特别关注。经常找她聊天,希望能从内心深处唤醒这个女孩。但是女孩很少开口,平时的表现,也没有什么好转。仍然经常不做完作业,仍然不与别的孩子玩在一起,独来独往。
学校里一个学期开三次家长会。分别是开学后一个礼拜,期中和期末。一个学期下来,这位女孩的家长从来没有出现过。在班级她是唯一一个。
这实在是让许老师纳闷也无法理解。许老师辛辛苦苦,关注她一学期,经常与她交流,到头来仍然等不到家长的出现。许老师急得不行,也气得不行。于是设法与之前的班主任联系。这才知道从一年级开始,这位女孩的家长从来都没有出现过,一直到现在。
许老师也没有想太多,只是认为或许老师对她的要求不够过硬,或许只是孩子没有认真理解老师的话,或许孩子压根儿就没有多少在意老师的话。于是学期末,老师对这个女孩做出强行要求,下个学期报名时必须与家长一起来,否则不予报名。
很快,今年上半年又开学了。然而女孩仍然是一个人,独自前来报名。这一次许老师坐不住了。决定无论如何必须做一次家访。但是却不知道女孩家住哪里。之前很多次问女孩,女孩一直闭口不说。
这一次必须家访,看个究竟,究竟是什么原因,家长一直不能到校。为了家访,没有办法,老师只好趁放学孩子不注意的时候,尾随来到女孩的住处。
这是一间约10平米的出租屋。一张床,一具灶,一方矮桌,还有墙上挂着乱七八糟的杂物,这就是家,一个女孩的家。
女孩回头发现老师的时候,一脸的愕然,无语,眼里藏着无奈与淡然。老师问她:“你爸爸妈妈呢?”“他们不在,就我一个人!”女孩麻木地回答。“就你一个人,他们晚上回来不?”“不回!”
许老师这才知道,女孩不是留守儿童,而是“独守儿童”。一个人独自生活,每天放学回家还要买菜做饭。因此经常没有时间写完作业。从一年级开始就是这样,已经五年了。对于孩子,这是怎样的情感,又能向谁诉说?女孩还告诉老师,爸妈会参加姐姐弟弟的家长会,自己的家长会从来没有参加,认为爸妈不喜欢自己。
为了与女孩爸爸见面,这次期中家长会,许老师知道他会参加女孩姐姐的家长会,于是把他堵在了姐姐的学校。爸爸告诉老师,孩子姨妈家帮忙带了姐姐和弟弟,加上自家孩子,实在不能再带女孩。自己夫妻俩都要到砖厂上班,无暇顾及孩子,没有办法才由孩子单独生活。
许老师对女孩很是担忧,便积极与女孩父亲交流,这样让女孩独自生活,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也不安全。作为父母,生养孩子,不只是生,更重在养。与孩子在一起,关注孩子既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是为人父母的责任与义务。
经过这次面对面的交流,女孩爸爸改变了对教育孩子的观念,也表示会善待孩子。前不久,女孩打来电话,高兴地告诉许老师,她要转学回贵州老家上学,将在爸妈的庇护下开启全新的学习生活。
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话,一件事,或许就会改变孩子的一生。
广州大学谢翌教授说,让生命“住”在故事里。是的,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做一个有故事的人,会讲故事的人,更要学会做一个善于发现与演绎故事的人。除了让生命“住”在故事里,还要让故事“住”在生命里。
这一切,需要我们学会倾听,聆听,并且要善于共情。唯有共情才能点亮生命,关注才能驱动成长。或许,这是身为师者的最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