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你觉得和你没关系, 是吗?
其实,可以有。
我们生长生活的环境,对我们有熏陶和影响,我们的认知、审美对周遭的环境、自己的未来(后代)有影响。
我很喜欢很认同一句话:“你无法选择是否去影响这张彼此相依的生命之网,你可以选择如何去影响它。”
同时,我无法选择是否被环境影响,我至少可以觉察自己正在受到的影响,甚至有意识地选择接受哪些、接受怎样的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多年,以各种形式和方式影响着我们。我们有时没有意识到,有时认不出来。
我们这个国学讲座,从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引发大家的兴趣,带着好奇走近它。
这个讲座,不是学院式的严肃,不是学者式的研究,很接地气,很生活化。
第一期的国学讲座,着眼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先秦文学典籍部分。第二期则着眼于中华独具特点的艺术形式。
第二期从《音乐---中华群经永逝的华章》开始,经过《书法---墨舞中的精神》,第五讲来到国画。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
第二期第五讲预告
时间:2018年8月5日(周日)下午3:00--5:10
地点:光大银行五一路支行
内容:《国画---诗意的完成式》(上)
主讲:赵宇暹老师
适合人群:愿意选择(了解)影响因素的你,有好奇心的你,愿意移步换景的你,能静下心来聆听的你,愿意选择这个环境的你。
第四讲《书法---墨舞的精神》 回放
7月22日已渐渐远去,第四讲则以不同的形式停留或者进驻在我们的记忆中。
赵老师从“沟通”讲起,讲到人与人沟通的意义、可能性,也讲到沟通的一些阻碍。他这个讲座是希望沟通的。
赵老师花大量的时间精力整理自己的所学所见所感,以公益讲座的形式呈现,是希望引发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信心,并身体力行地学习、传承、传播。
赵老师讲到,清朝周星莲《临池管见》的“墨猪”,讲到电视剧《无悔追踪》中王志文眼里的“墨猪”。
从单字书法作品“寿”、“鹤”、“龙”、“虎”讲到朱熹,讲到梅妻鹤子的林逋。
赵老师从卡西尔的《人论》,讲到马致远的枯藤老树小桥流水,讲到舞墨三境,然后讲到三大行书。
王羲之《兰亭序》的自由,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悲壮,苏轼《寒食帖》的放达,通过PPT的图片,通过赵老师的讲解,仿佛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讲座中,赵老师讲到艺术创作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讲到“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晓军有感,特意做了一张图片,表达她的感触。
讲座结束时,赵老师征求大家的意见,我们是否像在校学生一样也放个暑假,结果是希望讲座继续的朋友占绝大多数。
所以,我们来到8月5日的国画。
8月5日(周日)下午3:00--5:10,光大银行五一路支行,《国画---诗意的完成式》(上),小范围面对面的国学讲座,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