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立鸡群”稻是一次偶然的邂逅,而“天然雄性不育株”却是一次目标明确的寻觅,但是袁隆平并不知道它具体长什么样子。
他还是像上次一样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一株株的寻找,寻找那几万分之一的稻株。
天气越热的时候,水稻花开的越盛,越是寻找不正常雄蕊的机会。尽管这概率微乎其微,但他坚信它是存在的。
从1961年发现“鹤立鸡群”稻到1964年,年复一年的寻找,袁隆平终于等来了他的第二个神奇发现。
1964年7月5日,安江农校试验田,洞庭早籼。
在袁隆平五倍放大镜下,一株性状奇特的水稻如特写般被放大了,他非常激动的确认着,那不就是花药没有开裂的雄蕊吗?
对于水稻这种雌雄同花的作物,雄蕊花药不开裂就会导致其雄性功能丧失而不育,它也就成了具有单一性功能的母稻,也即“天然雄性不育株”。
他终于找到了。
两次神奇的发现,都离不开袁隆平的眼睛。
后来也有人说,一次偶然的发现,让一个泥腿子专家成了幸运儿。
但是诚如他的弟子们所说“袁老师绝不是第一个见到异性稻株的人,但却是第一个找到其本质规律的人”。
接下来在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野稻”这一关键节点上会再次验证弟子们的这句话。
1964、1965两年,袁隆平又找到了性状不同的六株天然雄性不育株。接下来的思路他已经非常清晰了,就是利用这六株天然雄性不育株,通过人工的方式,培育出一系列的雄性不育株,这样就不用在茫茫稻海中寻觅天然雄性不育株了。
1965年冬天的一个凌晨,袁隆平突然从被窝里爬起来,开始伏案疾书。
多少天来的苦思冥想,在这个夜深人静的时刻,终于在一张张白纸上清晰的勾画出来了,袁隆平正式提出了中国杂交水稻“三系法”技术路线图,那是中国杂交水稻的第一幅蓝图。
随后袁隆平这幅蓝图以一篇名为《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发表在了《科学通报》上面。
1966年,文革兴起。在那个年代搞科学做研究的人就是牛鬼蛇神,很难想象袁隆平就是在那样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开始了南繁育种的的步伐。
说起来,在这个特殊时期,袁隆平没有被当做牛鬼蛇神关进牛棚,杂交水稻得以继续研究,而且还在安江农校公开成立了“水稻雄性不育性”科研小组,都有赖于1965年发表的那篇《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
在当时,一个有望提高粮食产量,解决人民饥饿问题的研究,必将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正是夹在袁隆平个人档案里的一张红头文件将袁隆平和杂交水稻从文革的漩涡里拉了出来。
即使三年饥荒、饿殍遍地的阴影尚未远去,即使有国家科委九局一纸红头文件的保护,即使袁隆平免去了进牛棚的遭遇,但那一株株暗藏着生命密码的稻苗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仍然无处安身。
1966年,那几十株最早培育出来的雄性不育株被袁隆平精心的栽培在他从废品堆里捡回来的坛坛罐罐里,文革刚一兴起,这些藏着“资产积极秘密”的罐子全部被砸。
1968年,5.18毁苗事件,从广东南海大沥公社南繁回来的第一批秧苗被人在夜里全部拔下扔进了枯井里。
1969年,在禾苗刚刚泛绿,试验田一片生机的时候,袁隆平突然被远调到煤矿进行劳动锻炼,被迫离开他的试验田。随后杂交水稻科研小组的科研经费随机停发。
不过除了不懂袁隆平不懂杂交水稻还有那些别有用心的险恶之人外,还有很多人对杂交水稻报着深切的希望。
1966年,毁苗前,袁隆平的助手提前偷出了三盆秧苗并载于学校旁边的臭水沟中。
1968年,毁苗事件后,袁隆平疯了一般的到处寻找,四天后,在一口枯井中找到了奄奄一息的五颗秧苗。
1969年,国家科委的张孔湉教授来试验田考察后,力保杂交水稻项目,力保袁隆平,明确提出必须把袁隆平从煤矿调回来。
两股看不见的力量的拉扯中,杂交水稻求得了一点生存机会。
1966-1970年可以说是袁隆平和杂交水稻最艰难的时候。
在理论上,袁隆平坚信自己的三系法是行得通的,但是在技术上却一直无法实现。不过他坚信他的技术路线是对的,那一粒神奇的种子一定存在,也能够找到。
他反复思索这六年来的经验教训,发现自己的研究一直没有跳出被人类驯化而得的栽培稻的圈子。
他又一次灵感乍现,倘若能够找到野生稻,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可以创造出新的雄性不育材料,是否会从根本上突破呢?这又是一次决定性的思考和选择。
多次的山重水复能否迎来一次柳暗花明呢?
接下来又是极其渺茫的寻找,这一次要寻找的是野生并同时具备雄性不育性的稻子。
在中国,海南、岭南、云南都是历史悠久的稻作区,蕴藏着丰富的物种资源,所以这次的寻找,袁隆平很有信心。
1970年11月23日,袁隆平的助手于海南一条老铁路边上的野稻地里找到了那一株极为稀罕的花粉败育型野生稻,袁隆平将其命名为“野败”。
从概率上看,野败的发现几乎是一个不可复制的传奇,但是野败的基因却是可以无限复制的。
他们以野败为母本,最早只培育出了五粒杂交种子。
他们最想要确定的一点是,野败的不育性是否能够百分百稳定遗传?
如果可以的话,就解决了杂交水稻最关键的问题,无数的不需要人工去雄就可以获得的雄性不育母本,有了这个单一性功能的母本才可以进行杂交,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
这五粒杂交种子从1971年的春天开始和栽培稻进行杂交,一蔸野败经过繁殖扩大到了四十六蔸。
到了第二年,经过深入研究发现,这四十六蔸不育株百分之百都是雄性不育株。杂交水稻终于见到了曙光。
到了1973年,野败已经繁育出了数万株。
接下来全国经历了一场现实版的“神农撒种”、“天粟雨”。
袁隆平团队将他们用野败繁育出来的种子和禾蔸这一几乎绝无仅有的实验材料无偿的分送给了全国十三个省区的一百多位科技人员。
这样全国十三个省区的十八个科研单位开启了杂交水稻科研大协作。
1973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一年也被公认为中国杂交水稻诞生的元年。但是距离杂交水稻可以在大田了大面积生产还有一段路要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