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推荐读《变量》,推荐词是:个体的局限性,是许多普通人无法突破的天花板。因为我们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资源有限、认知有限,所以,只能了解身边发生了什么,却无法站到更高处,统观全局。
所以《变量》的出现,对我来说,是个好消息。它从几个很特别的角度,告诉读者,2018年,中国都发生了些什么,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细节着手。不论你身处哪一行业,都会有收获。
初读《变量》觉得此书高深莫测。首先作者认为这本书是写给未来的读者看的;其次是本书的年度主题是冲击与反转。作者论证主题是的方法是用一系列他观察到的小趋势,去论证慢变量和小趋势的关系。
无人机、机器人的崛起,互联网的革命,汽车工业的技术革新等等一系列,在2018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其实都包含着小趋势的力量。
小趋势放在独立的运作模式里影响到的可能是一小部分人,但是放到变量的角度去思考,势必会触动新一轮改革的到来。智能化机器人替代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互联网服务智能化,汽车工业发展更符合大国发展趋势……一系列悄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趋势,确实正在酝酿一场大的变量。
本书阅读到一半内容的时候,个人觉得内容与观点的融合略欠顺畅感。越往下读,越觉得观点的聚焦性越来越差。案例确实都是我们熟知的,但观点的提炼与本书主旨的粘合,越往下读越模糊。这种阅读体验,有一种走进原始森林的感觉,刚开始觉得一切挺好,新奇美丽,但是越往森林深处走,除了雷同的景致,“迷路”的感觉会越来越重。
阅读中途去看了看读者对此书的评价,读了评价,顿时茅塞顿开。
以下为摘录读者评价:
1、有点像吴晓波的书,堆砌概念作噱头,用华丽的词汇为模棱两可的说法贴金,但没有可证实证伪的真正预测,以及深刻洞察。
2、我也认为作为一本书,真的不够深刻。他的浅显易读的感觉真的很像公众号文章集锦[晕]
对的,先不说例证的严谨方面,它体现的一些观点和关注的一些方面还是很让人长见识的。
3、第一章100多页的噱头,和后面空洞片面的案例(还不如论点)形成强烈对比,开始还不敢质疑,看到有人和我的想法一样,我就放心了。
4、文笔在经管书里是有竞争力的,其他都不达标,为了写书而写书。
这些评价都只代表读者个人观点,但同样的声音多了,势必会产生小趋势的影响,比如大部分留言的读者都认为此书只配得一颗星。
这不免让我有些难过。
难过的是,我也是站在迷雾森林中的一员,以个人的视角去评断书中内容的好坏,除了有失客观,更多的是不是视野局限的问题呢?!
另外,作为何帆教授本人 ,其在经济界的影响力和学识,都是值得人奉以敬仰的眼神的。但是作为一本留给30年后读者阅读的时,个人觉得本书没有带给我很深的触动,以及触发我推荐朋友阅读的欲望。
说句题外话,2018年罗振宇强烈推荐此书,后来读者发现罗振宇与何帆是商业合作伙伴关系时,这本书出现了一些负面的评论。商业运作所触及的行业越深,读者对“产品”的敬畏心是否会越来越淡?
关于书,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希望它是一片净土里开出的花。单纯美好,虽然香味恬淡,但每个人都可以带着自己的遐想遨游在书的海洋,这是一种理想状态,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所以,在越来越多的人上了商业写作这趟车以后,书海中的涟漪慢慢失去了让人心荡漾的力量。
这是一种无法刹车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