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备无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成语,也是对我们做事的重要提示。提前将事情可能发生的情况捋顺,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将会是一件好处远远大于成本的事。面对死亡,我们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和认识,会让我们生活得更好。然而,在死亡这件事情上,中国人却有着相当长时间和广泛民众基础的偏见。
说偏见之前,先说一下两个对比案例。戴安娜王妃在生前安排遗嘱:将自己珍视的一枚项链赠送给未来的儿媳妇。当她出车祸突然离去的时候,自己的祝福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离世而消失,反而增加了孩子们生活的幸福感。
反观国内对待死亡的忌讳态度,很多过世以后,造成了子女亲人们因为财产分个问题闹得沸沸扬扬。特别有名的侯耀文遗产案,历时三年,经历了法院立案,最终是通过调解而了结的。直接原因是他生前未按照自己的意愿订立遗产分割,再加上中国法定的继承顺序,那些照看临终人员的非亲属就不会有应有的回报。我认为侯耀文遗产案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人对死亡的固有偏见,始终将其视为不祥之事。
人终将一死,谁也无法避免。特别对于拥有很多财产的长者,他去世以后,其财产的分割,直接决定了整个家庭的幸福与长期稳定。哪怕是普通人,也不可不察死亡之后的财产安排。
那么,我们需要弄清楚什么死亡是什么。死亡是意识或肉体停止活动的过程,人们失去呼吸、心跳和意识之后,细胞还在继续生长。死亡以后,人们就不能追求自己感兴趣和美好的生活和事物。所以,很多人害怕死亡,一些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些仅仅是对死亡本身的恐惧。
死亡教育可以让人们更懂得人生,懂得生命的珍贵,能更好地做好人生规划。我希望自己能做到这些,也希望孩子们能懂得正确面对死亡。
春节在家期间,看到侄女指甲是条纹状的,反映出8岁的她身体素质很差,突然想到了死亡,想到了营养不良和身体素质差会造成生命较差的体验。有时会想到,她的生命会不会因为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而终结。也许是我多虑了,但是我还想给孩子一种教育,让她明白身体健康与死亡的关系。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于是,中国几乎所有的建筑、生活用品和其他一些安排,都是为生者准备的。中国是一个全民忌讳谈死的国度。在家里谈及身体健康与死亡的话题,肯定会受到强烈的阻力。
与中国不同的的是,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与孔子有截然相反的观点。这也造成了中西方在对待死亡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逻辑。特别是在古埃及,我们去旅游所见到的金字塔、神庙和狮身人面像等,都是为死后做准备的。在古埃及人看来,人活着就是在为死后一切做准备的。
前面举到戴安娜王妃和侯耀文的例子也说明,准确认知死亡以及对死亡以后的身世安排,是非常有必要的。死亡是谁都不希望的,不去认识死亡却是在讳疾忌医。
正确地面对死亡,正确地教育孩子认识和面对死亡,会让生命焕发不一样的光彩!
【延伸阅读推荐】
《惜别》
《好的孤独》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最好的告别》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
《每个人都会死,但我总以为自己不会》
熊太行《关系攻略》栏目中“如何面对疾病与死亡”
《罗辑思维》第一期第一集《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