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备课,备的是苏轼的小品《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这几年讲的人很多,都知道是篇仙文,的确如此,整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仅仅八十余字,但写的却层次分明,很有章法,处处可圈可点。
首先从标题看,就很有特点,一个“记”字就点明了这篇文章文体特点,虽然篇幅不长,可确实是古代文体“记”的格式呢,“记”这种文体很讲究综合使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虽然以记叙为主,但也会综合使用其他几种表达方式。承天寺这个地名写在标题里,也很能暗示作者当时的心境和处境,夜游既说明了时间又设有悬念,令人暗自思忖,作者为什么要夜游呢?“游”字则交代了这是一篇类似于游记的文章。
开头写明年号,使这篇小品文更像是一篇日记,记录了作者在这年的这个冬日夜晚,即将入睡,解衣二字写的很生动, 传神地写出了夜已深,作者已准备入睡,并无夜晚出游的打算,欲睡的欲则写出了作者的出游是一种临时起意,是一种随性而为,是一种情趣的表现。因为把他这想要入睡的欲望抛之脑后的事由竟然是这么的率性,又是这么的高雅,世间能有几人只因“月色入户”就放弃了睡觉,在寒冷的冬日夜晚,欣然起行,你看他该是多么的喜爱赏月啊,唯有如此挚爱,方能有如此痴情,说苏子是一个“月下徘徊的诗人”真不为过啊!问题是短短的叙述中,作者也是叙述的一波三折,真是自然而不露痕迹,却又让人惊叹作者的起承转合之巧妙。一句“念无与为乐者”既写作者的心理活动是想找一个和自己共同欣赏这美丽月色的人,又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寂寞。同时还为后文的“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情节做了铺垫。“怀民亦未寝”寓意很丰富。暗示两人的共同遭遇和相似处境。又写出了作者的惊喜,原来自己的朋友竟然也没有入睡,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知己的样子,你想到深夜找他排遣寂寞,诉说心事,他也正好难以入睡,他也正好懂你的心事和寂寞。不是吗?此时的张怀民也是被贬到了黄州,苏东坡还有半亩东边坡地可以安身,而张怀民却只能寄寓在承天寺这座寺庙中,该是多么的窘迫处境啊,但是张怀民并不消沉,反而非常积极的做事生活,寄情山水间,保持着一份达观豁达。深受苏轼敬重。那么此时,苏东坡能想到没有与自己共同游玩作乐的人,遂至承天寺,一句中的遂表明苏轼毫不犹豫想到的是怀民,可想二人之间的情意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