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了一篇朋友圈的文章,文章中分析了严格和严厉的区别,读后我感觉醍醐灌顶,反思以前教学中对学生更多的是严厉,而并未做到严格要求。文章中对严格和严厉的定义分别为:“严格”,是高标准,高要求,但只对事不对人。当对方做不到的时候,反思自己的行为,改进管理方法,落脚点依然是如何达成目标,但不会因此对这个人生气、不满。“ 严厉”,也是高标准,高要求,但对事又对人。当对方做不到的时候,会感到挫败和愤怒,甚至会惩罚对方,因为方法的欠缺,最终却未必达成目标。
很多时候,教师的出发点是“严格”,但在执行的过程中,一旦学生不合作,就会束手无策,继而感到挫败和愤怒,有时候用发脾气的方式逼迫学生去做事。一旦这个过程中加入了这些负面情绪,对学生这个人表达不满和愤怒,就变成了“严厉”。“严厉”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让孩子心生恐惧。
所以,如何做到真正的严格呢?
作者认为做到严格至少有四个条件:找到孩子的能力边界,能接受事与愿违,对事不对人,想出足够多的办法。
我觉得严格是一种需要磨练的能力,教师通过认真的观察和总结,能够清晰地把握每个孩子的能力边界,不对他们做超越边界的要求。当学生不响应我们的要求时,心平气和地接受这种事与愿违,不批评不指责,做到对事不对人。还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遇到学生的不同反应,可以有解决的对策。
严格可以促成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严厉却不能,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选择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