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溪村水上塬

     

毛驴驮水

        在我很小的时候,隐隐约约刚刚记事,也就是七、八岁的样子,会经常跟着外爷外婆以及父母下井沟驮水。什么是井沟?我们黄土高坡的村庄,大部分都是坐落在塬面上。什么是塬?塬是和川道相对的一种地形,是山上的平地,无水源,草木很少。祖祖辈辈耕耘的田地,随着地形一块一块地镶嵌在山峁峁上。左溪村里到沟下面大约五里路,一条小溪把两条塬分割,朝南望去,左边是左溪,右边是驿儿村。小溪是长流水,由山崖下的石缝流出来的地下水。先辈们顺着汪泉水凿开石头,用心箍了个水池,清凌凌的泉水就是村里人的饮用水。先人们发明了木桶,人担水太吃力,于是再做了木架子,把两只桶放在木架子上,让毛驴驮水。那个年代,驮水和磨面是村民们每天发愁的必须要做的活。去沟里驮水,远远的能看见顺着河道开垦的小块地里,种着小白菜、小葱、韭菜、水萝卜等等蔬菜。水池里边的长流水,通过引导会进入菜地,菜地的旁边还有一片预叶(芦苇草)子地,郁郁葱葱的,非常茂盛(里面有蛇,我十分怕这个湿润的芦苇地),大家过端午包粽子就用这个叶子。看到这个叶子我们就感觉到了香甜的味道。那时候的粽子,里面包着小软米和红枣,可是孩子们都喜欢的甜点。苇杆可以做席子,我们陕北人的土炕上都会铺用芦苇做的席垫。水渠边上有苦菜,绿油油的水嫩,看着都是美味。看着我大把空木桶放在水池里,先不急于装水,转动木桶,像在驱赶什么,我近一点看去,原来是有一条花青色的蛇在水池里,吓得我大声叫起来,两条腿发软。我大不让我靠近,一直等它顺着水流游走很久才装水,然后把一只木桶放在驴背的左边,再抓住另外一个木桶扔到毛驴的右边,最后用绳子绑牢。一只木桶有五十多斤重,你说我大的力气大不大?这样毛驴驮着水,我抓住驴尾巴,我大吆喝着,我们开始爬坡,回家。记忆中,井沟的路只能通过一头毛驴走的样子,偶尔迎面走来另外一家驮水的,我大要拉着毛驴站在路边,让人家先过。感觉很危险的样子。毛驴走累了,要歇一歇,我大就给我讲对面树落岭公坟的故事。树落岭是左溪村的陵地,已经埋着老王家几代人了。为了节约耕地,左溪大队商议,以后所有的去世了的人,都埋在树落岭和山洼这两个梁上。树落岭的树木茂盛,柏树绕陵,一道岭正好对准了亿万年的沟壑,我大说,我们左溪村的陵地,风水特别好。站在树落岭,可以望见沟里井水周围的茂盛和繁华,还可以望见后山肥沃的田地。

      小时候,跟着我妈妈在井沟对面坝地上的黄豆地除过草,中午休息的时候,我们在小溪边洗衣服、洗澡,那可是非常欢快的时候。小溪的水很浅,没有危险,唯一的担心就是害怕衣服顺着水流游走。因为有这个经历,所以我后来的梦中,经常有衣服被河流冲走的画面。衣服洗完了,简单吃一些食物,爬在石崖下喝一些冰凉的泉水。太阳️正毒,我们跟着大人在一个深水潭附近的石崖下歇息。玩累了的孩子安静下来,都准备睡一会觉,突然,村里石匠老郭的女儿霞霞大声喊叫起来“蛇!”“蛇!!”“蛇!!!”顺着她手指的地方,有一条很粗的青蛇,缓慢的爬着。这下,谁还敢睡呢?井沟给我的童年留下很深刻的记忆。我们的泉水井中不仅有蛇,还有乌龟,还有蝌蚪、青蛙等等一些我们叫不上的小动物。最常见而且令人害怕的就是各种蛇了,蛇是有灵性的神奇的动物,有它生态才能平衡,大自然才更加和谐。正因如此,再调皮的孩子,都不会去打它,反而更加敬畏它、敬畏自然。也正因为如此,我的梦中经常会梦见蛇,湿润的野外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蛇 ,让我的脚没有地方可踩。每次有这样的梦,我知道,我想回家,我想我的父母,我想我的外爷外婆。

      长大一点,我记忆中的事情慢慢的多了,关于父母参加农业社的生产劳动,关于磨面,关于学校,关于村子里的池眼,关于老王家的家庙,还有从左溪到良见,从良见到左溪的几条路,我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难以忘怀。唯有在井沟驮水,更加让我体会了人生的不容易。父母早上参加农业社劳动之前,有时候晚上回家,说不定就要去井沟驮水。这种刻骨铭心的累,让我们看见大人们在村里箍水池的时候,着实高兴了好多天。公社给左溪联系了石匠,有艾会亮,有郭伟宏,有砖匠老谢,也就是巧莲大,直接让他们把家安在左溪村。老艾和老郭两个石匠在离村十里之外的赵见村石砭打石头,打成石块,社员们再背回村。在井沟也有石场,社员们从沟里往村里背石头。所有的劳力,都参加了背石头的劳动。大队要求一个社员每天背二百斤石头,每天都要下沟几次。破“四旧”的时候,修水利的时候,留下来一些石碑;村子里老爷庙的废墟中,有一些废石,都被大家背来修水池子了。我清楚地记得,有一些石碑上有字,有漂亮的花纹,大人们让我们小孩走远,不让踩那些石头。现在想,那些石碑说不定是文物。虽然很惋惜,但是水池修好了!!一九七四年,左溪村水上塬了!!

      那么,井沟里清凌凌的泉水,是如何能够通过水管子引上来的呢?那么长的水管子是哪里来的?带着这个萦绕在心头的问题,我问了左溪村当时的支部书记王天明和当时的会计王森,才知道水上塬的一些具体事宜。从计划到水上塬,耗时三年多、克服重重困难、动用全村民工才完成水上塬工程,使村民从此不再下沟驮水,解决了祖祖辈辈吃水难的问题。

      1973年,左溪村的王宪武在延安农机局工作,经过反复申请,在他的努力协调下,终于为左溪村争取来改变命运的馈赠——县水利局给左溪一台水泵和一台柴油发电机,若干二寸回收铁水管。那时候的公路,大卡车拉着水管只能到东九殿。当时的左溪村到五里之外的东九殿庙上没有公路,山道就是人肉传送带。水管被拉到庙上的时候,全村劳力都去扛水管。那时候上面要险的路十分陡峭,又是黄泥坡道,村民们费了很大的精力,才将水管抬回来。一根水管五米长,社员们肩扛手抬,利用集体的力量,不顾肩头的疼痛,像攀援绝壁的山羊,一步步挪回左溪的井沟,将水管陈列在井沟到村里的坡洼上。有些坡洼几乎是80度的陡坡,长长的铁水管子是怎样连在一起的?崖畔的酸枣刺,刮烂了多少人的衣服?险要的弯道上,悬崖峭壁上,水管是怎样挂上去的?王天明说,水利局派来一名技术员,历时一个月,从柴油机和水泵的应用,到铁水管子的安装,一直到水上塬,都是他指挥。给村里培训好技术员,他才回城了。

      七十年代初期,北京给老区支援一批拖拉机,王宪武通过申请,给左溪村要来一台手扶拖拉机。当时的队长是贺振华,贺振华来到延安,不会开拖拉机,王宪武也是刚学会开拖拉机,于是他们俩就边开边学,经过南泥湾和云岩,翻山越岭路过雷赤,终于把拖拉机开回村。翻山岭的时候,路途十分艰险,几次都有生命危险。回村后,培养王宪堂为拖拉机手,在左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后来,王宪武又给左溪申请了钢磨、碾米机、弹花机、水车架子,当这些东西被拉到张家滩白家河的时候,时任支部书记的王天明和队长贺振华、副队长呼振杰,派社员去白家河,顺着延河边三十华里的羊肠小道,硬生生把这些机器抬回村来。试想一下,社员们一会儿走延河的南面,一会儿走延河的北边,要几次趟过延河,空走尚且不易,何况是抬着几百斤的机器呢!!          水上塬后,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水管是二寸的老水管,抽水的时候,水管满不了,很远的地方都能听见“跨——跨 ——跨”的响声。村里的水池满了时,停止抽水了,水管中的水放不完,冬天的时候,水管很容易被冻烂,在换水管期间,社员们还是要下井沟驮水,有时候几个月都修不好。

      过了几年,村里的建平妈在县水利局工作,她得知村里的情况,通过申请,给村里换了一次新水管,社员们费尽周折抬回来,水利局派来技术员安装好,村里人抽水和机器护理的技术越来越好,社员们才持久喝上了沟里的泉水。 2008年,政府建设新农村的时候,给村子里修建了大水池,第三次安装了新水管,把管道铺进家户,村民们终于吃上了自来水。在新农村建设中,修建砖窑,沼气,院子铺上水泥,村民们打了水井。院子里水井就是水泥地积攒的雨水,可以洗衣服和灌溉,减少了抽水的成本。

      石匠老艾、老郭和老谢三家人,就是这一年安置的。这三家人对村里的水上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老艾的老婆马风莲说,第一次建的水池漏水,老艾和他的二儿子又修补加宽了水池,并给水池子箍了上盖,避免尘土和小动物进入。马凤莲说,给大队部箍砖窑和修建学校,她全程参与。

        当时的大队负责人,对左溪村有一个全面发展的规划。首先是水上塬,然后建设好十间新校舍,完善王庆荣的卫生所,给我阿伯种植枸杞、山茱萸、黄芩等等药材的地,建立以王宪斌为首的林场,以王翻朵当老师的幼儿园,村里烧砖修建大队部,有了北京支援的手扶拖拉机帮助农业生产,甚至有公社社办拖拉机(带铁链的)帮助耕地。村子里有了钢磨,安在我们的家庙里,解决了全村人磨面的困难。这些规划都真实地实现了。        左溪村的树木本来茂盛,树木种类繁多,百年柏木、槐树和椿树多,以谷子坪、半捻壕、麻底沟为主的各种果树很多,尤其是杏树最多。有社员跟着寺滩林场的老党学会了酸枣嫁接大枣,部分社员享受到果业的经济利益。村里的几道沟,全都栽上桑树,我小时候和巧娥、三换、换珍等等,我们在寻猪草的时候,曾经见过那些桑树,吃过那些大大的洋气桑葚(村里老桑树上的桑葚比较小),摘桑叶喂过猪。我记得上疙瘩的沟里,槐树坪的沟里,桑树长势最好!当左溪的林场枝繁叶茂的时候,退耕还林的春风还在二十六年后的山外徘徊。退耕还林的政策始于1999年,左溪村1973年建立林场的行为,在生态意识层面超前近二十六年。甚至早于1978年启动推行的三北防护林体系。

      大队部负责人甚至规划成立工程队,帮助其它村建设新农村。这在七十年代前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为种种原因,有很多好的规划以失败告终,但是,在那个连煤油都要凭票的年月,左溪人硬是用脊梁扛起了整座村庄的未来。在七十年代中期的中国农村尚在温饱线上挣扎时,左溪人已经用带茧的指头,在黄土高坡的塬面上,提前触摸到了新世纪的门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东塬,是典型的黄土台塬,塬是旱塬,沟是干沟,山是光秃秃的石灰岩山。在这贫瘠干旱的黄土高坡,没有一口水井,农业基本上...
    段宏儒阅读 545评论 3 5
  • ——挣工分的年代 今生今世,我要感谢的第一个人,就是给我大和我妈当媒婆的人,他不是别人,而是东塬...
    王晓莲的幸福生活阅读 65评论 0 4
  • 说起寨石来,那可是一个非常幸运的村子,幸运源于村子周围有七八处非常适宜人饮用的山泉。比如马夹山有两处,上井...
    f887b6f239fc阅读 69评论 0 4
  • 作者:董元恒 水的存在至关重要,对于董湾村的人当然也不例外。天大旱的时候,村里人盼星星盼月亮看老天能否下点雨缓...
    垫山石阅读 223评论 0 2
  • 核心提示:(河曲政协征稿语)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己。今日的美丽河曲,由历史的尘埃里走来。千年轮回,...
    晋北文化阅读 40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