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一句话“贪婪、焦虑、缺乏耐心,是韭菜的三大共性。迎合贪婪,贩卖焦虑,速成承诺,是割韭菜的三大标准姿势。”作为韭菜,再同意不过了。
这次五一参加本科十年聚会(请忽略我的油腻),除了怀旧、八卦,空气中弥漫最浓烈的味道,也就焦虑了。套用刚才那句话,怀旧、八卦、焦虑,是油腻中年聚会的三大主题。至于姿势,怀旧、八卦的姿势无需标准,怎么舒服怎么来,而焦虑的姿势是什么?
对于韭菜收割者而言,贩卖和制造焦虑是最好的姿势,无论是在金融圈、营销界,还是互联网产品圈,这是最常见的抓人性的方法论,目的只有一个,如何快速获得转化。比如引导用户攀比产生落差、制造饥饿营销的紧张感、指引用户涌入无止尽的竞争、让用户产生上瘾,等等。
按照这个逻辑,对于韭菜本身,最好的姿势就是想想如何规避被贩卖了,但是规避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取决于焦虑本身的边界,可是这个边界到底在哪里?
焦虑是人底层的心理和情绪,任何年龄段都会有,只是焦虑的类型、广度、深度不一样罢了。我们常说,小孩无忧无虑,这话有些“低估对方,高估自己”的意味,小孩也会焦虑,焦虑考试,焦虑父母管自己太严,焦虑没朋友玩耍,焦虑没好吃的零食,焦虑作业繁重…只是他们更多是一种“受保护的角色”,且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使得焦虑本身容易被忽视。到了30岁,可能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社会期待“而立”的年纪,变成了一种“保护者的角色”,事实上承担着的或者社会期待的义务、责任变的愈加繁重,这个时候,焦虑的广度变了,焦虑的边界也变得清晰起来,因为人对自我的认知越清晰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焦虑的边界实际上是自我的边界,自我掌控圈的边界。
相比而言,人的恐惧相对天生,个人色彩浓,边界相对清晰,人具有相对确定的规避手段,至少可以通过逃避去应对。而人焦虑的边界相对不清晰、脆弱、多变,甚至存在很多破洞,容易被外界侵犯、干扰,毕竟人认识自我也是一生的过程,正因为这种特征,焦虑的频率、多变性也就随之提高,而且容易形成一种集体性的传染病,产生集体认同和共鸣,甚至幻觉。当自我不够清晰的时候,焦虑容易形成外部集体性焦虑的色彩,相互产生作用。
类似“中年危机”的主流想法,让焦虑变成了一场人生大戏,让焦虑变成了一种习惯。从中作梗的,除了对现状的不满,还有来自于对未来的恐惧。可是,现状是相对确定性的,未来更多是想象中的。想象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你的想象是否从属于你的价值观,是否符合你对自我的正确认知,还是来自于社会的期待,主流价值观的说教,关系链的攀比,到底是因为不可得还是不自知,这些都决定了焦虑的真假强弱。
说白了,焦虑的边界问题即个人掌控圈的边界问题,被侵犯的表现包括对自我边界的不清晰认知、对事物不可得的失落、对世界不可控因子的无奈。从这个角度而言,建立清晰的认知、对边界保持坚守、忽略边界以外不可控因子的干扰、合理扩张自我掌控圈的边界,是否就可以降低焦虑了?说实话,我不清楚,因为我也很焦虑。在焦虑的心情下,写了这篇焦虑的文章,至少,一部分通过码字宣泄掉了,剩下的那部分呢,我还在尝试寻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