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礼乐盛行,统治阶级用礼乐制度严格区分身份等级。当时所说“士无故不彻琴瑟”(《礼记・曲礼下》),“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左传・昭公元年》),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然而,当时精通音乐的是那些司掌各种乐器的乐工,其中包括专门弹琴的乐师。他们除弹琴奏乐供费族们享乐之外,主要是在各种典礼仪式中演奏,借以显示贵族们的身份地位。有的贵族死后,还要使用上好的木材造琴来陪葬(《左传・襄公二年》)。
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钟仪为楚共王时期(公元前590年———公元前560年)楚国设在郧邑的行政长官,称作“郧公”,钟氏,名仪。
楚共王七年(公元前584年),楚令尹子重率兵攻打郑国,钟仪随军出征,由于战败,钟仪沦为战俘,郑国把他抓住后,又转送晋国,成了“楚囚”。在被囚期间,钟仪怀念故国,不忘家乡,他想到楚国的战败,不禁潸然泪下,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左传・成公九年》中记载了一个有关他的故事:公元前582年,晋侯到军府中视察,发现了一个戴着南方楚式小帽的囚徒,就问左右:“这是什么人?”有人回答说:“这个人正是两年前郑国献来的楚囚钟仪。”
晋侯命人释放了他,问他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是伶人。”又问:“会音乐吗?”钟仪说:“我家世代干这一行,怎么能不会!”晋侯于是给他一张琴,让他演奏。他弹奏的琴曲都是南方音调。
晋侯认为钟仪没有背弃本职,不忘记故土,为促进两国的和好,就把他礼送回楚国。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钟仪弹奏的乐曲已有鲜明的地方风格。这种地方风格,一定与当地民歌以及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
钟仪爱国的故事,对后世影响是很大的。王粲在《登楼赋》中对钟仪大加赞赏。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在《和刘长史答十九兄》诗中,还把“钟仪琴”与汉代著名的爱国者苏武的“苏武节”相提并论:“钟仪琴未奏,苏武节犹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钟仪那种大义凛然,不顾个人安危,深切怀念故国的爱国情操的深情赞颂。
图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