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4

每日聆听|《孩子是父母最好的修行》

在育儿路上,许多父母常常陷入这样的困境:总觉得孩子身上有解决不完的“问题”——挑食、拖延、脾气暴躁、不爱学习……于是,我们急着纠正、强迫改变,却在一次次无效沟通中倍感疲惫。包丰源老师在《孩子是父母最好的修行》中一语道破:孩子的“问题”,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父母思想与情绪的投射。

父母的投射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种是未被接纳的自我投射:当父母对自身某类特质深恶痛绝,比如急躁、怯懦,便容易在孩子身上捕捉到相似影子,进而过度反应。就像总催孩子“别磨蹭”的家长,或许自己正被生活的焦虑裹挟,却将这份不安转嫁到孩子的节奏上。

另一种是未被满足的期待投射:父母将未实现的愿望、未完成的遗憾,悄然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成为“学霸”的家长,可能藏着对自己学业的遗憾;强迫孩子学才艺的父母,或许正弥补着童年的缺失。这些期待像无形的枷锁,让孩子在“成为别人”的压力下迷失自我。

孩子是天生的观察者,更是敏锐的情绪接收器。他们用最直接的行为,映照出父母内心的盲区。育儿的本质,从来不是“塑造孩子”,而是借由孩子这面镜子,看见自己未曾察觉的焦虑、执念与未愈合的伤口。


当我们学会放下评判,接纳孩子的本真,实则是在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当我们学着调整情绪、修正认知,孩子的“问题”往往会自然消解。育儿路上,每一次对孩子的包容,都是对自我的和解;每一次对孩子的引导,都是对生命的丰盈。让我们与孩子一同成长,在修行中找回彼此最本真的模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从经验怀疑到系统建构:华远科学性美论对休谟美学的超越与包容 作者华远 写于2005年3月,修改于2025年7月 摘...
    华远科学性美学阅读 34评论 0 0
  • 成年人的无奈,像空气里的尘埃,看不见摸不着,却总在某个瞬间呛得人喘不过气。 是加班到深夜,看着手机里孩子发来的“爸...
    蔷薇的夏天阅读 22评论 0 0
  • 归属感。自主感。胜任力。 联结性驱力。个体性驱力。 自我分化能力。 情感容器。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容易陷入网瘾。 归...
    翩翩自留地阅读 32评论 0 1
  • 钟思嘉,美国俄勒冈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华语世界杰出的亲子教育专家,现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豆豆妈妈工作室...
    黑雨赋能阅读 23评论 0 0
  • 今早去菜市场回来后已经十点多,处理了肉类和菜类就十一点多了,时间过得很快。 但我上午做的事情还是没有开始,于是打开...
    春和与景明阅读 2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