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文明
——成电讲坛观后感
看完七场关于文明的成电讲坛,如沐春风,引人深思,何谓文明?
回想起来,第一次对文明这个话题的认识还是来自于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字字珠玑,读完一篇常常引人深思,何谓文明?此题也是翻作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现在回想起来高中那段痴迷于余秋雨文化散文的日子,难能可贵,现在想来,仍是不可多得的回忆。令人神往的不仅仅是文笔舒畅的散文,也是那段忙里偷闲的青春时光最好的纪念。常说你有一桶水才能给别人一杯水,这句话用在余秋雨先生上是不错的,对我来说,余秋雨先生给我了是一汪清泉,他有的是亲身游历千年间人类起源文明旧址的壮举。
1991年,余秋雨先生辞去一身俗务,从西北高原开始了这一路伟大的征程。俗语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短短八字箴言,可谓难上加难。想来秋雨先生不仅读了万卷书,又行了万里路,反观自己,连读万卷书都做不好,何谈行万里路呢?不断反思自己,提升自己,这可能是我读书的一重意义和动力。
四大文明古国,如今只剩下中国一枝独秀。我们从中又能窥见什么历史的奥秘?这与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有着深切关联。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崇尚一种无欲无求,像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儒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流思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华近千年历史,发动的侵略战争少之又少。发动侵略战争较多的朝代有唐、元等少数民族时期,唐朝统治者也流传着少数民族的血脉。中原地区代表的农耕文明和边境地区代表的游牧文明交锋数次,从结果来看,农耕文明依托的中华文化以其强大的包容性同化了游牧文明。典型来看就有北魏和清代。这二者还是有一定区别,北魏入主中原之后,主张汉化,以求得更稳定的统治。清代则属于是被动同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女真族入主中原之后,其族人子弟以无其祖先之神勇,纯属演变为无所事事之徒,混吃等死。游牧民族好战,本身又有着强悍的战斗力,可谓刚之极;中原文化则极为包容,极为忍让,可谓柔之极也。两种文明的交锋印证了以柔克刚的文化思想。游牧文明的长矛就如一下扎入了大海,无处发力,心有余,也有力,但就是属于无处使。游牧文明就算入主中原,统治中原数百年,但结果仍是融入了农耕文明的洪流,统治只是暂时性胜利,最后的胜利还是属于农耕文明。
关于中国人品质的研究,我个人极为推崇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这本书的原作是纯英文版本的,主要是面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人,打破了西方对中国诸如“黄祸论”之类的偏见,为西方人了解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渠道,还有台湾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是引起了较大争议的,措辞激烈,一针见血。读完之后,尽管作为中国人,感觉甚是羞愧,但无力反驳。因此书,柏杨被扣上了不爱国的帽子。柏杨先生已经故去,按其遗嘱,当大陆文明发展的一定阶段,便停售此书。其遗孀著名诗人张香华也宣布不再授权此书的印刷,此书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深感惋惜。
在当前文化潮流下,我们追求一种文化自信,同时更应该警惕,我们是不是陷入了过度追求的困境,是不是应该听听一些批评的声音来自省?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