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余映潮老师的《小学语文教学艺术30讲》这本书,我获得的最大感受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这与新课程描述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
一、研读教材,精心备课
在总共30讲的书中,余老师用了6讲的篇幅来讲述了教材的重要性,内容包括课文细读、教材研究、提炼教学资源、运用教材、教材的活用与实用,以及巧妙运用等方面。
阅读这些内容,让我想到了这一句话——教材无非就是例子。这句话是叶老先生说的,叶老先生是语文大家,教材在他的眼中无非是例子,但是,教材在我们普通一些老师的眼中,如果也是例子的话,那肯定就是非常重要的例子,甚至是难以替代的例子。在我的眼中,教材也是例子,是非常重要的例子,但教材又不仅仅是例子,因为统编教材里面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的精心挑选和打磨,向我们传递的何止是语文素养呢?因此,认真研读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实践活动将是我要一如既往、更进一步的行动。
二、只有写,才会写
只有写才会写。这句话是巴金先生说的。在余老师30讲的书中,关于“写”的内容就有5篇,可见,余老师对于写的教学也是非常重视的。他认为,目前小学习作教学存在以下现象:第一,整体上基本无序;第二,教学中基本不关注写作技能训练;第三,备课时基本不给学生提供范文;第四,大量的写作训练没有比较翔实的教案的支持。
那么如何进行基本有序的写作训练内容的研究呢?余老师提出,一到六年级中要始终进行美词美句美段美文的背诵积累;更多的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说话、写话的训练;要提炼与研究课文写作的基本训练点,让学生能有序练习;各种句式、段落、篇章、手法的仿写等。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在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统领下,是不是可以把习作教学提前到单元的首要位置,提前教学呢?先让学生写,完成初稿,接着在一篇篇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不断习得章法,有新的启示,不断进行修改与完善,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的习作也完成了。这样的教学是先学后教,变教为学,能更加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始终在场,可以提供指导,同学始终在场,可以展开交流,学生的写”的能力会不会更好呢?
余老师在书中对这方面也有相关的论述。他认为,课堂阅读教学的低效,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浮在课文的表面进行大量粗浅的零碎提问;二是课堂活动单调,课堂上缺少学生动笔的机会与可能;三是极少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这些问题指向同一个陈旧的教学习惯:就课文问课文,极少考虑如何变教为学。
是的,今后的教学要刻意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