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有半个月的时间没有坐在电脑前认认真真写点什么了,一旦长时间不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就会强烈地感觉日子过得一团乱麻,没有思考,没有方向,也没有了热情,就只是一天一天这样地,像个撞钟的小和尚。
所以,心里还是很感谢007,因为今天的作业,逼迫我不得不坐下来,输出自己的一些想法,释放自己的情绪,清空自己的大脑,让我重新揣着希望和信心前行。
昨天女儿的钢琴考级终于结束了,我看到每个孩子走出考场都是满脸的微笑,有种彻底解放了的感觉。我倒没有特别大的压力,因为女儿还小,只要小学结束前考完十级就可以,年龄稍大一些孩子的家长就不这么淡定了,因为高年级的学习任务特别繁重,而考级会占用很多的时间,所以家长都希望尽快结束,拿到十级证书,把练琴的时间还给读书、学习。
我们发现,很多孩子的课外兴趣班都会在小学六年级之前戛然而止,毕竟对很多普通家庭来讲,走专业的道路除了天分,还需要很大的财力,人力,而且承担的风险很大,所以还是读书,学习,在正常轨道内进行跃迁更加现实和理性。
其实,我也曾一度怀疑考级的必要性,当初把女儿送去学钢琴,我也是抱着培养音乐素养,让孩子有一个兴趣爱好陪伴她的人生这样的想法,至于考不考级无所谓,因为考级只是固定的几首曲子,只要认真练习的时间够长,通过考试一般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所以考级证书说明不了什么,也未必能真实反应孩子的弹奏水平。
但是这四年里,我的想法慢慢改变,刚读完一年级的女儿已经考了三次,相信很多琴童的家长和我一样,在学琴的过程中从最初培养兴趣爱好的单纯想法,慢慢加入了考级大队伍。
现在我如何看考级这件事呢,大家都考,所以我们也考,这并不是主要的原因, 就像之前林老师说过,考级是一个阶段的总结,拿到证书对孩子的付出是一个极大的肯定,孩子也会因此获得自信和坚持下去的动力。我很赞成这种说法。
我们常常说孩子要有自信,自信从何而来,除了父母给予的无条件的爱之外,孩子的自信更源自于自己对自己能力的感受,而不是说我们告诉孩子“你行!你很有能力!”,他就有了自信。
每一个孩子,当他自己学会系鞋带,学会洗碗,洗衣服,当他的成绩由70上升到90,当他成功解答了一道道数学难题,当他拿下一场场比赛,当他获得一张张奖状和证书,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以量化的东西摆在面前,他怎么可能没有自信?否则,即使我告诉她一万句:“你行!你很棒!”孩子会信吗?
我想起前段时间我们去香港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参观,这里的临床药师告诉我们,在香港,没有临床药师的审核批准,医生的药方是无法执行的。当时我们有个同事向临床药师提了这样的问题,“在内地,临床药师不太受重视,医生并不大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当时,这个看起来四十来岁,保养得极好的高薪知识女性用她港味十足的普通话告诉我们,这个要靠临床药师自己的努力,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去取得临床医生的信赖,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专业度,然后她说可以通过参加考试,考相应的证书来证明,例如美国有一个比较权威的临床药师资格认证的考试,能通过这个考试,就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当时她的回答让我很有感触,有时候我们无法用语言证明自己的能力,那么证书、作品,则是最好的证明,胜过千言万语。
我们常常抱怨一些公司、企业招聘的时候直接pass非985、211名校的学生,我们也常常抱怨一些用人单位优先考虑有四六级证书的毕业生,招聘方这样做,势必会漏掉一些很有能力的人,但是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最高效率的筛选方式,毕竟,985、211名校的学生比普通大学学生优秀的概率要大得多,有四六级证书的学生比没有考过四六级的学生大概率上也更自律,更勤奋。所以,有的时候,我们需要换个视角看待这个世界。
曾经,我也一样,常常被一些鸡汤文感动,这些文章告诉我们“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为彼岸只为海”,但马云说过一句话:“没有过程的结果是垃圾,没有结果的过程是放屁。”我也渐渐发现,有的时候我们做事情不追求结果,往往就不会有结果。所以,如果你家里也刚好有个琴童,你会让她考级吗?
考级的过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所以我们常常认为考级的话,就没有时间去练习基本功,没有时间提高音乐的修养,但很多时候,A和B不是对立的,不是我们追逐了梦想,就一定要舍弃面包和牛奶;不是我们选择了考级,就必然舍弃能力的提升,因为我能感受到在考级的过程中,在一次次大量的重复练习中,在老师科学的方法指导下,无论是基本功还是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都大大地提高了。
在准备考级,大量练习的这段日子,女儿也越来越喜欢音乐,央求我为她订阅了吴金黛老师在「少年得到」开设的「音乐有意思」的专栏,我也陪着她一起感受了音乐带给我们的美妙和乐趣。
这段时间,我不断在翻阅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和科学家合著的《刻意练习》这本书,这是一本很好的关于学习的工具书,书中在音乐和体育专业特长领域进行的科学实验和研究彻底打破了我们对“天才”的看法,让我们相信,通过正确的练习,每个人的才能和潜力都是可以无限发展的。
在我看来,每一次考级,都是一次可以称得上刻意练习的经历,其中涉及了有目的的练习,及时反馈,专注和走出舒适区。这里很感谢孩子的钢琴老师,我们没有交流过这本书,也没有沟通过刻意练习的概念,但是这么长时间来,能感受到她是一个有方法论的人,这让我很庆幸,因为我越来越相信,任何一件事情,小到一个螺丝刀的使用,大到一个人的进步,成长,都是有方法的。持续地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我们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最后,对昨天考级中的一些小事进行复盘,有一些做得不好的地方,例如,临出门时才发现女儿的丝袜有些破旧不能再穿了,然后临时去买后换上;老师提前交代候考室的冷气太足,提醒过家长给孩子备一件薄外套,结果还是忘记了;之前老师在微信群发的考试安排表竟然没有注意,导致到了考场不知道孩子大致的考试时间,如果提前计算好,孩子心里就会对等待的两个多小时有一个预期;此外,同行的家长还有一位弄丢了准考证。
这些都是小事,小细节,似乎暂时不足以影响些什么,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由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和小细节在多维度最终叠加起来所决定的呢。
关于考级,你怎么看?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看法。
作者| 蔡智慧
80后,大学教师,七岁孩子的妈妈,热爱阅读和写作,相信写作+工作,越写越快乐!
在自我成长的路上后知后觉,不想再接受既不精彩又不糟糕的人生,所以正式开启我的学习、认知之旅。
学习的过程很漫长,开始更不容易,让我们一起见证积累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