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散文,我一直很喜欢,从中学那会儿就开始了。
余秋雨此人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文人中颇具争议的一人。喜爱者奉若神明,痛恨者又贬得一文不值。打开百度搜索余秋雨,可见各种题为“余秋雨是如何跌落神坛”之类的文,数量上颇为壮观。我倒是觉得话题和作品的销量一样,是一种价值。有人说他矫情,有人说他薄情,也有人说他虚伪。但反过来他的散文的确影响了一代人。《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给我的学生时代留下了深沉的印记。
余秋雨的散文语言优美典雅,很多都与历史息息相关,属于“历史大散文”,阅读他的散文,可以拓展历史视野,可以让人看到一个教科书之外的另一种视角。他的文学造诣非常深厚,对历史的看法也有个人独到之处,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但是反过来他的抒情的确过于浓烈,所以读的多了容易腻,观感也就从清丽动人变成油腻动人。也许这就是被人诟病为“矫情造作”的原因吧。
最近看的这本《我等不到了》是余秋雨的一部自传体散文。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并不出彩,也同样有抒情过度的问题,不过读来却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动。文从余姓来源说起,讲述祖父辈的创业、败落、逆境中生长直至他的出生、少年的乡村时光。旧时代的残酷与奋斗,堕落与坚强交织在一起。尤其是对祖母和母亲两位女性的描写,细腻而不煽情,这一段是我最喜欢的。此后求学、下乡、返城、山居,涉及到特殊时代,余的措辞毫无避讳,从一个家庭、个体的角度折射出动荡时期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对文化的批判,造成一个时期的文化沙漠,这是文化之殇,亦是历史的创伤。而行文至此并未结束,特殊年代虽然过去,对文化的批判却并未结束。并且不断演化,从对事转变成对人。从打击盗版到诈捐门事件,一年年,一件件,琐碎而凌乱,余的坦诚令人敬佩。也许他的字里行间都在为自己申辩,也有不可抑制的“余式煽情”,但却令人信服,也让人感慨。好比诈捐门事件,有人骂他诈捐,他说没有,20万不是现金而是购买图书建了图书馆。孰是孰非?秋雨图书馆的存在就是实证,亲历灾区赈灾亦是实证。那不就得了。一个文人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去为自己申辩,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就像余所说的,下一个时代又会是一个艰难的时代,对文化、对文人,往往是为了黑而黑,为了批判而批判。对文人的口诛笔伐,似乎已形成一种默契,一种道德绑架。这种文化桎梏何时能了?他说他等不到了。
千年一叹!果然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