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讲到姆佩巴效应,挺有意思。
姆佩巴效应指的是将同等体积的液体,置于同一冷却条件下,温度偏高的液体最先结冰。
该理论可以说是偶然间得出的,起因是由于天气炎热,姆佩巴很想吃冰淇淋,于是打算用牛奶糖水自己动手做,但是他在将牛奶煮沸与糖水溶解后,发现冰箱里的冰格模具太少,盛装不下,就直接将多余滚烫的原料放进冰箱。
当姆佩巴再次打开冰箱后,下意识地选择模具中放凉后放入的冰淇淋,可是没想到的是,却发现它们仍然处于粘稠状态,反而那些随意放置的热冰淇淋原料早已结冰。
这一发现令姆佩巴在惊讶之余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并在6年后总结发表了相关论文,随后该现象逐渐引起了科学界的重视,并对此展开了进一步研究。
有科学家认为,姆佩巴效应的出现是受到了杂质影响的缘故,因为液体中带有的部分离子成分会随着温度的增加逐渐固化,当离子逐渐被析出之后,液体越来越纯净,才使得冰点升高。
然而这一解释很快就被否定了,因为即便是使用纯净水完成实验,同样会出现姆佩巴现象,唯一的区别在于结冰速度。
也有科学家认为姆佩巴效应是由于温差原理,据科学研究结果,当温差较大的情况下,水中热量会流失得更快,所以温水更容易结冰,可是这样的说法难以解释为什么温水在结冰之前会变凉的问题。
直到2012年,尼古拉·布勒格维克提出了对流效应,即液体在降温期间,外部往往比中心的温度下降更快,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温差,引发对流效果,相当于热能转化成动能的过程。
就算热水表面温度下降了很多,其内部依旧带有一份动能,从而加速热量释放,结冰速度也就更快。
虽然姆佩巴效应直到目前也没有得到明确统一的解释,但是这种违反人类常识的现象却是真实存在的。
大家想想,冬天的时候,司机们一般会选择用冷水洗车,是不是也是一种姆佩巴效应?就是因为冷水在低温环境下结冰更慢。
还有,人类的关系是不是亦如此?如果把身边的人“冷”下去,曾经热情最高的人可能会最先“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