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人们通常把作家或艺术家在创作中所展现的这种格调和气度,叫做“风格”。
一个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有复杂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观因素,尤其是教师的个性。不用教师的千差万别的个性,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教学风格。马骉老师的教学风格是我所追求的,它亲切自然,朴实无华,不矫饰,不卖弄,不刻意营造学生发言彼伏此起的热烈氛围,不刻意追求严谨到分秒不差的“教学设计”;老师或讲解,或提问,娓娓而谈,其间不乏激情和幽默,学生时而沉思,时而各抒己见,时而若有所悟……
马骉老师借班上一堂展示课,教材是高一的课文《荷花淀》,他在上课前一天先与学生见过面,并布置了预习。但第二天情况忽然发生了变化:由于组织方面的原因,原先见过的高一学生突然换成了初一学生。不但学生从未见面,而且一下子降了三个年级!情况突变,令人措手不及,这考验着教师的应变能力。
师:同学们,今天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
生:今天是一九九七年八月三日。
师:你的回答既对又错。没错,今天确实是一九九七年八月三日。但今天也应该算是二零零零年的八月三日,因为大家学这篇课文要等到三年以后。你们是赶在时间前面的人呢!
生:老师,这是高中的课文?不过我们的老师已经叫我们看过一遍。
师:对,大家的预习不充分,再说我们今天主要分析夫妻感情,我估计大家学习这篇课文会有一定难度。……不过从大家友好智慧的目光中,我找到了自信,大家呢?
生:有信心!
马骉老师这一平实却巧妙的“开局”,帮助老师向教学的成功跨出了第一步。
马老师先让学生举出描写战争残酷的成语,这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信;接着转入对课文特点的认识一一没有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描写,而是通过对话描写重在刻画人物形象,水到渠成地使学生明确了学习本文的重点;然后又以“小说的人物对话主要分布在故事的哪些情节里”提问,自然导入对故事情节的梳理。
分析人物对话是这堂课最出彩的部分。分析五个女人中第一个和第五个女人说的话: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第一个女人的话)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一一有什么看头啊!”(第五个女人的话)
师:第一个问题(指五个女人此时共同的心理是什么)好回答,谁先试试?
生:(一男生)想老公了。(全场大笑)
师:你直爽。
生:应该说是思念丈夫。
师:你委婉。
师:第一个与第五个女人属于一种类型,她们的异同在哪里?
生:两个都是内向、秀气型的。
生:两个人都想丈夫,但不直说,都找了借口。
生:第一个女人借口说“忘下了一件衣裳”,可用含蓄来概括。
生:(一女生)第五个女人更有一种害羞的可爱。
师:我对你的“害羞的可爱”感兴趣,具体说说。
生:(一女生)你看她找了多少个借口啊,开口先说“我不想去”,表明“去”不是她的本意;然后说“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怕引起别人的误解,强调是婆婆的主张,她是被迫的。这样还不够,还要强调“有什么看头”,其定是大有看头啊!(全场大笑)
师:(兴奋之余叫了一个男生)你觉得那个女同学说得怎样?
生:并不是最好!
师:真是口出“狂言”,那有更好的吗?
生:我总觉得能有更好的回答,而我现在还没想出来。
师:能对一个已经很出色的答案提出更高的要求,精神可嘉,至少你的追求很高。下功夫总能有成功的一天。(全场鼓掌)
从这段课堂实录中可看出,马老师就像与朋友在随意交谈一一亲切,友好,无拘无束。教师不再是君临于学生之上,而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教师的工你不是向学生“奉送”不容置疑的“真理”,不再是宣布唯一的答案,而是倾听、参与、鼓励、评价,以及适时地指点。马老师营造了一种平等、友好、宽松交谈的教学氛围,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分析水生嫂的一句话“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师:说起此句,还有一段佳话呢。有家印刷厂把此句中的“。”印成了“,”,为此孙犁先生大为光火,说这个是非常严重的错误。我开始以为这一个“。”印成了“,”有什么了不得的,但仔细一想,确实是个错误。请你们说说错误在哪里呢?这是个很有些难度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地思考和分析。(全体学生陷入深思)
师:逗号与句号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朗读这两句,一遍读成句号,一遍读成逗号)
生:逗号与句号的区别是停顿时间的长短。
师:如果是逗号,这个句子就成了什么复句?
生:转折复句。
师:转折复句的表达重心一般都放在后半句,如果把它改成转折复句,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生:重心在后句了,那就是说水生嫂是只看重家庭、拖丈夫后腿的不开明的女人了,显然与作者的本意相违背。应该说水生嫂这话是发自内心的,她是理解和支持丈夫的。
师:你把我要说的话都抢过去了,我就没的说了。谢谢你了。(全场大笑)……既然是不拖后腿,理解、友持丈夫,水生嫂为什么还要问“家里怎么办?”水生嫂说此话时家里怎么办心里想好了没有?
生:没想好。
生:不,我说想好了。
(同学们众说纷纭,意见不一)
师:要正确理解一句疑难的语句,有一个办法就是要从上下文中去寻找有价值的语言信息。大家在上下文中找找,哪句可帮助大家统一意见。
(学生看书找句子)
生:我认为是想好了的,因为下文有句“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生:其实她要水生明白她已下定决心,鼓起勇气要担起这千斤重担。她只要水生理解她的内心想法,她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因为她是人,她是女人。
师:分析真是深刻透彻。就这么个简单的句号,一个含蓄的明知故问的问句,把一个深爱丈夫却又深明大义敢挑重担的、真实自然又光彩照人的形象树立起来了,真是妙笔生花啊。
马老师指导学生阅读,他的任务只是引领、指点、启发、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马老师向学生提供了印刷厂印错了孙犁先生的一个标点,然后引领学生自己深入文本,通过对语言的咀嚼品味,理解了人物性格特点。
马骉老师不是频繁问问答答的热闹场面,而是师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平等、友好、和谐、无拘无束的交流和对话。在这样的交流与对话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被激励,他们不断体验着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快乐。
马骉老师这种朴实自然的教学风格,正是我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