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社会,经常会听到一种声音,说,哎呀,这本书好厚,拿着就不想看了。哎呀,你这篇文章好长,翻着就觉得密密麻麻头好大。
其实,在简书这里,我留意过很多作者,他们每篇文字写的其实也就一两千字左右,虽然对于学校那种八百字作文来说,一千五或者两千很多,但是想要详细的论述一件事以及影响连带作者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一两千字应该属于一个正常的水平,那么为什么大家都会觉得很长呢。首先,这确实和作者的排版有关,而且在很多人并不会快速阅读的时候,一翻之下,确实很难仔细看完。其次就是现在社会的碎片化太严重,很多时候,微博微信等等将我们的时间分割得支离破碎,同时也把我们的注意力打散得从未如此像一盘散沙,最终养成了恶性循环,导致注意力没办法长时间的集中,我们的精力变得最多几百个字就开始发散,看得超过三五百字就开始神游太虚,物我两忘,面对一两千字就觉得力不从心,所以这是我们阅读能力的倒退。我一直觉得,碎片化阅读虽然是个趋势,但是碎片化明显只能得到一些浅层次的了解,更多地适用于消息类的获取,如果想要提升知识,仅仅靠碎片化的阅读时间,显然是不够的,学习是需要注意力集中很长时间才可以。
这样一来,坚持阅读的问题就变成了,如何让注意力不局限于百十来个字呢。
有人说,我过了上学的年龄了,总是健忘。
相信我,你真的不是健忘。
读书是一个过程,古人说,读书既要能读进去,也要能跳出来,读书能读的进去才算是本事,但是如果跳不出来,那就是书呆子。那么,读进去是什么意思呢。
读进去,简单的说,就是能够潜心地去从书里获取信息,而且是大量的获取信息。在当下,信息的扩散速度和挖掘程度都是非常高的,如果只接收某一方面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想要提升自己的各方面,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地去接收各种知识,如饥似渴这四个字,真的是看的书越多,越觉得真切。而且读书和盖房子是一样的,接收信息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房子的地基,只有信息足够多,才能有后面的进阶。
有些人说,那我读进去了,就等于万事大吉了么。当然不。
如果只是摘录了很多句子,听了很多讲座,获取到了信息不假,却七零八落的不成体统,那么,这些闲散的思路也只是别人嘴里的话,你耳边的风。读书的一个很重要的进阶能力就是,你是否能够把这些分散在各篇文字中的精华点,互相联系,将他们统一归纳到一个结构化的知识框架中去。
我们想学校学习的东西,都是由一根认知的线牵着,好像学了很多,但是形散神不散,互相印证,互相引用,互相帮衬,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认知观和价值观。读书,也是这样,这就是很多人读进去却只知道在阵中杀得天昏地暗,不得出路的原因。只有将获取到的知识,充分地串联起来,才算得上读进去。
那么,什么算跳出来呢。这明显就是第三步进阶了。就是在吸收了这些知识之后,可以给自己一个反馈输出。不管是什么方式,在记录的笔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好,和人谈论的时候可以表明自己的立场也好,给别人讲述的时候可以输出自己的认知也好,这些都需要我们对获取到的知识统一成结构之后,利用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思维去解读,去思考才能得到自己独到的结论。如果你能坚持这样做下去,你会发现自己审视事情的能力大大提升了。人变睿智,其实也就是这样。
获取信息,结构串联,吸收输出。这三步算是比较清楚的学习路线。
很多人说,读了不少,转眼就忘,自己太健忘了,其实不是,我相信很多人都没有达到七老八十记忆力衰退的年龄,与其说自己健忘,还不如说自己在学习的后两步未做到位。不是你健忘,只是你没用心而已。
而我们读书也好,做其他的事情也好,最怕的就是你只是付出了一种形式上的努力,就觉得自己全力以赴了。要知道,我们骗自己从来都是非常简单且有经验的。套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就是,你只是假装很努力。
相信我,你真的不是健忘。健忘,也只不过是你对自己进行自我麻醉所找的一种借口而已,只是因为你不敢直视自己其实从未努力过的现实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