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话题作文?
自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上首次出现了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的新型作文形式以后,话题作文迅速取代了命题作文“老大”的地位。近年来虽然随着给材料作文形式的出现,和命题作文(包括半命题作文)的“宝刀未老,再度出山”,话题作文已渐呈减少之势,但仍占据着相当多的比例,不时出现在各地中高考试卷中。
那么,什么是话题作文呢?
简单地说,话题作文就是将命题作文中的“命题”改成“话题”,从而让写作范围呈指数级增大的一种作文题型。
“话题”与“命题”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实区别很大。“命题”作文像一棵树,可以开枝展叶,但身子却不能动;而“话题”作文则像一头小鹿,可以在山林间自由奔跑。也就是说,“话题”作文的自由度更大,在题目的拟定、文体的选择、素材的使用、主题的确定等方面,有更多可发挥的空间,释放了学生的想象力,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命题”作文的诸多限制。
这么一说,是不是有些小可爱觉得话题作文很好写?也未必。
伴随自由度的增加,可选择余地的增大,反而会不知道该去哪个岔路口去寻找那只丢失的“羊”了。
话题作文该怎样审题?
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很宽,然而正是因为太宽了,反而会让我们找不到具体的方向和出路。其实,这个时候审题的作用就是让这个太宽的范围迅速缩小成一条线、一个点,这样我们就能比较容易看清应该迈进哪个“路口”,就不会产生“望尽天涯路,山高水阔知何处”的迷茫、感慨了。那只你迷失掉的“小羊”,已经在你的视野之中,她正在一片葱绿的草地上安详地吃着青草,抬起头,用一种亲切熟悉的目光看着你,嘴里发出“咩咩”的叫声,清晰可闻。
我们分三种情况来谈这个问题。
▌第一种:带有引导语的话题作文
对待引导语,我们可以用挖掘法来找出里面所包含的信息,帮助我们加深对话题的理解,找到写作的方向。例如这道题:
什么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牵挂有如瓜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牵挂是母亲村头的守望,牵挂是游子孤灯下的怅惘。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牵挂”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容易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这会影响我们进一步的构思。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对材料中两个比喻的挖掘,来使它具体化。想想“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具体比喻什么,通过联想,就会想到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挂念,在外求学的学子对母亲的惦念,父母对子女的思念,对久别的同学、朋友的想念;而“瓜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则容易让我们想到子女对家庭的依恋,妻子对丈夫的眷恋等。这样就能迅速找到思路,确定主题。
需要注意的是,引导语只是帮助我们理解话题的含义的,并不是来限制我们的思维的。在深入进去理解了引导语的关键涵义之后,还要能够跳得出来。不要把眼光只仅仅盯住引导语中的那些词句,就轻易确定写作的方向。最好摆脱开它的束缚,想想外面还有没有可以开拓的空间,可以写作的角度。因为大多数考生为了省事都按照试题中提示的角度去写,就容易给改卷老师造成“熟面孔”的感觉,不容易得高分。比如有些话题作文在引导语中罗列了很多能确定写作角度的情景,后面还带了省略号。这时我们不必急着下笔,不妨多想想省略号里面的含义,看看还省略了哪些情景,说不定就能灵感忽现,写出一篇题材、构思新颖的佳作。
▌第二种:由一个词语构成的话题作文
有些话题作文,没有提供引导语,只是一个单独的词语作为话题。这种情况,由于没有材料和提示语来帮助理解,往往让学生茫然无所适从,大脑一片空白,如同身处旷野雪原,不知该走向哪里。其实,对待这种话题作文,我们也有办法,那就是采用扩展法来进行审题。这样就能快速扩大它的内涵,缩小它的外延,找到明确的切入点。
扩展法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既可以从前面扩展,也可以从后面扩展,比如“温暖”,可以扩展为“妈妈的温暖”“老师的温暖”“温暖的回忆”“温暖的家庭”等;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或者一处地点,一处场景,如“校园的温暖”“风中的温暖”“灯下的温暖”“春天的温暖”等;既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如“温暖的手套”“温暖的心灵”“温暖的世界”“温暖的人生”等;既可以是社会生活中的,也可以是自然界中的,如“温暖的血液”“温暖的等待”“温暖的季节”“温暖的河流”等;既可以是范围的缩小,也可以是理性的思考,如“我们为什么需要温暖”“怎样才能温暖别人”等。上面的话题“温暖”兼有名词和形容词的词性,如果话题是一个动词,一般都是用在后面添加宾语的方法进行扩展,如“见证”,我们可以扩展成“见证历史”“见证奇迹”“见证灾难”“见证成功”“见证成长”等。
▌第三种:由一个短语构成的话题作文
首先说明一下,短语是由词语组成的,因此仍然可以上面的方法对短语中的词语进行扩展,只是复杂一些,但方法相同,不再赘述。
这里说的是另外一种方法:逻辑分析法。就是对短语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先看它是并列、偏正、动宾,还是其他关系,找到侧重点,再进行“是什么(概念)”“为什么(原因)”“怎么做(做法)”“怎么样(结果)”的推求设问。
如话题作文“解放自己”,首先要确定它是一个动宾关系,“解放”是重点,“自己”是对象,这样就基本上能确定它的写作范围和重点。然后再推问“什么是解放自己”“为什么解放自己”“怎么解放自己”“解放以后会怎么样”,这样便能进一步界定写作的框架和思路,找到突破的方向。
话题作文该怎样立意?
“立”就是“站立”“树立”,“意”就是中心思想。“立意”决定了一篇文章的写作方向、写作价值,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和核心。“意”立不好,文章就会像一盘散沙,或者一个干瘪的茄子,毫无力量,毫无生机。“立意”有散乱和精准之分,有肤浅和深刻之分,有陈俗和新颖之分。那么该怎样快速给话题作文找到一个有价值的立意,让文章像一棵大树一样,在文字之间站立起来呢?相信学会了下面的四种思维方法,你一定能做到。
一是线性思维。
很多作文话题都不够具体,这时可以让思维按照一条线的方式,逐渐给它添枝加叶,最后变得丰满起来,立意也便确定了。如话题作文“灯”,我们可以这样去思考:灯——油灯——油灯下的母亲——为我缝制衣服——母爱如灯——照亮我人生的路程。再如2015湖南高考话题作文“早”,可以这样去思考:早——早晨——早起——早起的鸟儿——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二是发散思维。
就是让思维从一个点出发,进行多角度的辐射,这样便于我们迅速找到自己喜欢的主题。如话题“成功与失败”,可以从二者的关系入手,写“失败是成功之母”;从人生态度入手,写“应看淡成功与失败”;从条件入手,写“成功与失败全在于自己”;从结果入手,写“成功与失败都促使人成熟”等。
三是反向思维。
就是学会正题反写,反题正写;实题虚写,虚题实写;大题小写,小题大写等。这样便于开辟写作空间,而且达到新颖独特的效果。如2003全国高考话题作文“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既可以站在富人的角度写“做出判断要力避感情因素的干扰”,也可以站在邻居老人的角度写“做事要考虑对象的不同而调整策略”。
四是辩证思维。
有些作文话题是由两方面因素组成,体现矛盾的辨证统一性,立意时要兼顾两面或在兼顾两面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一面。如2004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相信自已与听取别人”,就要辩证地进行分析:合理地相信自已、保持自信是应该的,但过于自信就成了固执已见而不可取了;同样,虚心听取别人的合理意见是应该的,但盲目听从别人也是不可取的。对这个话题的立意便可以从兼顾这两面,或在兼顾这两面的基础上突出其中一点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