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懂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长过程,是培养细致观察能力的重要载体。

在《爬山虎的脚》教学中,针对文中对爬山虎 “脚的样子”“攀爬方式” 的抽象描写,我尝试通过具象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难点,理解作者的观察逻辑。

实物观察理解脚的形态课文中 “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嫩红”“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是描写爬山虎脚的核心语句,但低年级学生对 “细丝” 的粗细、“嫩红” 的颜色缺乏具体认知,对 “蜗牛触角”的比喻也仅停留在印象层面。我提前准备了新鲜的爬山虎枝条(保留完整的脚和茎、叶),让学生分组观察:用手指轻摸 “细丝” 感受纤细,对比蜗牛触角图片找出相似点,观察刚长出的 “嫩红” 细丝与成熟的 “灰色” 细丝差异。学生通过 “看、摸、比”,能精准对应课文语句,比如有学生说 “原来细丝真的像小蜗牛的触角,软软的、细细的”,直观理解了作者用比喻描写事物的妙处,也明确了 “从整体(枝状细丝)到细节(颜色、形状)” 的观察顺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