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洎城,位于我的家乡――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华北地区现存尚好的明代民居代表、 建筑史上的稀缺实物资料砥洎(音季)城,位于 阳城县城东13公里处的 润城镇西北隅,当地百姓俗称之寨上,是省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砥洎城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砥洎城,建筑在一座小山咀上,其南接村镇,北临 沁河,三面环水,呈半岛状。远望其城,坚如磐石的砥柱挺立中流,故名砥洎城。该城创始年代不详,但从 明崇祯十一年(1638)“山城一览”碑碣得知,其创始年代应在明末以前。城呈椭圆形,砖砌, 占地面积约六万平方米。南有正门,起于地面的城墙,高约十米。临河城墙从河边筑起,高约20余米,上设城垛、炮台等,是用来防备外来之敌的,现已毁坏不存。正门额书“砥洎城”,为城内居民出人之通道;城北沿城墙设石梯,沿梯而下可通水门乘舟而行。城内道路规则,城周筑 环城路,其余均为住宅巷道,各种设施齐备。古时一遇兵荒马乱,城门一关,自成一体,攻不可破。
砥洎城,虽系砖石木建结构,但从形体规格、建筑用料到实用价值等方面却十分讲究。民居共分十大街坊,摆布井然有序, 高低错落有别,巷道形成许多丁字街口,且巷深墙高,道路显得尤为狭窄。住宅之间每自巷顶架设 过街楼相通,人行方便。民居大多为单进式二进院,每坊之中院与院连为一体,相互连接,四通八达。院中房屋多为双层,大部分设有楼道。正房亦有三层者,但屋身偏低,不设门和楼道,呈阁楼式。民居门额皆为“XX居”字样,很有点文雅之派头。明代一家 商人在寨上建了一座紧 四合院,门上即书“有恒居”,木石建筑工艺精细, 四梁八柱,四门八窗,极具民俗特色。明南京 吏部尚书、祖籍润城屯城人 张慎言,于崇祯十三年(1640)曾对家乡民宅题诗云:
但索有窗皆映竹,须教无槛不临花。
日均空翠来湘箔,篆袅青烟出绛妙。
不难看出这里的民宅建筑不仅是当今保存尚好的明代民居之代表,且又具浓烈的 江南水乡之特色。
城中遗存的 明代建筑 文昌阁 台基上尚存“山城一览” 碑刻,为砥洎城建筑规划平面图,是明崇祯十一年(1638) 杨载简记。石碑高54厘米,长86厘米。图中详细标出城廓的地理方位及主要建筑分布、每宅占地面积以及巷道和设施。这种明代 小城镇建筑 规划图,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稀有的珍贵资料。
砥洎城所在地润城镇,是 阳城工商业最发达的古旧镇之一。富商巨贾迭出,文风鼎盛,科举人仕人数冠于全县,是 王国光、张慎言、 张敦仁、 延君寿等名人的故乡。该地 文物古迹颇多,有建于隋代的望川 开明寺及 润城村的 东岳庙,尤以 海会寺“上党明塔之冠”而称著于三晋。这里又有创建于 唐代的 佛门圣地 天坛山,曾一度成为大半个中国的经济文化民俗的交流中心。
好!现在,请随着我的爪机来一次东方民居古堡的近距离接触之旅吧!
以上九副图,是在城墙顶端拍摄的四周景观。哇!我大润城好美!
说起这两只大铁牛,还有个动人的传奇故事呢……
一个据说是真实而美丽的神话故事深深吸引了我。众所周知,沁河流经砥洎城大砥石脚下,为了预防河水冲击砥洎城,人们造了两头大铁牛安放在砥石上。一年夏天某日,突然狂风大作,大雨倾盆,河水猛涨,眼看几十丈高的河头从天而降,气势汹汹,直扑砥洎城而来。人们心急如焚,束手无策。此时清顺治工部右侍郎兼副都御使张瑃情急之下,指挥大家迅速将铁牛推向河中,仍然镇压不住河头,河头直立不动,向人们示威。这时,张瑃长叹一声,大喊:老天要我们的命,我做这官还有什么用?于是将自己头上的官帽一摘,狠狠地往河里一扔。哗啦一声,河头顿时散落下去,随之,风平浪静,雨过天晴,人们欢呼、跳跃,无不拍手称快。
宫廷御厨以及润城四大名吃之一――润城八八宴席的首创者郭璋的府第。(之前在简书作过润城八八的文字,可祥考)
真正的铜墙铁壁!凭借如此异常坚固的防御系统,历史上不论李自成、清代战乱以及近代日寇入侵,均未攻破!
怎么样?目观千遍不如亲临其境,砥洎城竭诚欢迎您的游览观光!
最新后续报道:
市长刘锋到润城砥洎城考察
晋城市市长刘锋到润城砥洎城考察
4月11日下午,晋城市市长刘锋到润城村砥洎城,就太行古堡保护、开发、利用进行调研考察。阳城县委书记窦三马,县长史小林,副县长郭向阳等领导,以及润城镇党委书记范常胜、镇长张国平,村党总支书记延晋强等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