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安全感缺乏的时代
“我感觉,自己想找一个能给我安全感的人。”
“公司总是不给我机会,我要考虑找一个能给点安全感的企业。”
这样的一句句话,每每说的那个人,脸上都是那么坚定表情,真的很坚定,坚定到我根本感觉我的三观都要被她给影响了。我无法判断说这句话的时候,会不会内心充满了的是期待,还是恐慌,是暖意融融的希望,还是咸酸苦涩的泪水。
最近,有点像什么魔咒下到了这世间一样,总是碰到周围一些朋友,尤其是年轻人,更尤其是年轻的女性,都会说到“安全感”这个词,80%以上是说到自己“没有安全感”,希望在某人、某处、某事上找到可以给自己一个即结实又不失华丽的屋顶,遮风避雨、抵挡风险、提供安全,最终可以使自己得到“安全”。我的习惯是在这种时候,先用我的观念判断下,这个论断的正确性,当然,我首先否定了到外面找安全感的这个论点。然后,我总是希望让对方可以接受我的理论:“安全感”是一种感受,即使是人心中真正想要的又很需要的,那也是你自己的感知,并不是可以依靠外物来给到的。这个感觉的东西靠外物来实现,就已经是不安全的根本原因,因为外物或其他人本身就不可能永远对你来说是稳定的。而且,既然是靠你的感知,其实可以去寻找你认为更安全的事物或人取代现在你感觉不到安全的一切,只有你认为是安全的,不就可以了吗?但是似乎我的说教好像都很难成功。因为我能感觉到,“安全感”似乎变成了很多现代年轻人的“刚需”!像是房子、车子、票子还有那神秘的爱情,并且更像是这些的统称。而且更可怕的是,能感觉到,他们对于一切事物或人的安全感都很低。似乎整个世界就是不安全构成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首先是开始怀疑是否是因为我的观念有了偏差,才会说服不了别人?这个安全感居然是这么多人的需求,现在寻找安全感被这么弘扬光大了,而我还在坚持认为的安全感只能自己给?这到底对不对呢?
百思不得其解的我也陷入了思维怪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总是在碰到负面情绪比较重的人的时候,我都停不下想要去帮助他们反过来自己情绪的“那张纸”。而无法使对方调整对时候,我就会很是痛苦。尤其是面对那些已经是有很多情感联系对人时候,这种情绪会让我寝食难安。我需要从新寻找一遍答案,在这之前我需要从新审视下自己这个观念的可靠性。
于是,我开始回顾了几本书。还在比较方便的网络信息化,让我寻找一些知识的时候,变的极为容易,也没太多金钱成本。这搜索期间,又冒出来一个观念,难道是因为世界变化太快,可以用瞬息万变来描述绝不为过,这些变化包括很多上涨——朋友数量、社交范围、物价水平、房价水平、就业难度、升职难度等等各种。这些变化,导致传统的亲情、爱情、友情等感情变的也更加的脆弱。所以,会不会是人们找不到落脚点,承受不住这些压力?心灵找不到信仰和归属感?自己个体的力量变的更加渺小和微不足道,所以才会更需要安全感吗?这样想想,似乎有点道理。
想起前年看过的书,韩梅梅的《永远都不要找别人要安全感》。找出来,翻到那几页对我有着影响的内容,里面这样写道:“生活,最怕的是不停的焦虑和需求,永不自省,那令人绝望。
那么未来你尽管来吧,不管是好是坏,不管是不是如我期望的那样,我会完全接纳,并带着感恩之心。 ”
“生活是自己的;世界,就在你的眼睛和心里。 听从内心,不是那些瞬息万变的念头,而是那些坚定的东西。 ”
这几句话写的比较亲民,大多数人一眼可以看懂的,并会产生共鸣。这是超出我的能力好多的,这作者的思想凝练,一定也是出自她的经历要比我丰富的多。所以,我引用下要比我我自己总结的更能触动读者的心吧。
我反复读了这本书,希望能总结出点什么。算是“格物致知”的精神吧,想到这里,让我联想起这句话的倡导者朱熹老先生,古时的理学大师。接着想起,明代的理学大家程颢、程颐的研究成果“存天理,灭人欲”。
对,就是这句话。应该能说明一切。“存天理,灭人欲”。而最后把这个终极目标的实现方法升华的最好的便是明朝的心学大师——王阳明。
“存天理去人欲”、“知行合一”
很多年前,看了《明朝那些事》,在里面从新认识了王阳明。但是,并没有“熟络”起来来所谓心学,以及理学的奥义。
于是我又翻出来《知行合一——王明阳》这本书。这本书和前面提到的韩梅梅的书,差不多都是三四年前出版的,那时候正是我最不爱读书的时候,但是确实工作以来最有时间读书的时候。有那么十几本是我看着还是很有些道理,但是又有些记忆不深刻了。
所以倒是还记得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是说不能向外去探寻真理。倒回来在看这书的时候,确实得到了很大的醒悟,也跟着明白了些什么。
1、不需要搞清楚世界上所有的道理,但是应该尽量多的学习,以保证自己内心的那些良知,或者是恻隐之心不会被各类“人欲”泯灭;(之所以我对这些朋友的问题如此关心,是因为我内心的良知在起作用;)
3、良知存在于每一个人心里,道德的标准、底限,每个人都有;
4、应该遵循自己内心良知去做事,不要明知道不对还要去作,茫然或者有欲望、情绪的时候,应该静下来,然后,拒绝错误的行为,坚持时间内心良知告诉你正确的行为;(我太过于希望能了解清楚别人的思想、逻辑和观念,再去可以真正了解还要改造一个人,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靠TA自己才可以)
“知行合一”,知即为良知,讲求的是内心每个人都是强大的,具备分辨善恶、真伪、对错的良知,心中自有“天道”。“人人皆圣人”,即人人平等,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内心的那些正确的标准来做出实践的尝试,从而使自己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用他和辞章、佛道的一刀两断指出了一条心法:只有放弃,才有日后的得到。如果你在付出的人事上得不到快乐和人生价值的答案,它就是一个包袱,甚至是五行山,只有放下它,才能轻松上路,继续你的前程。 人人都应该走一条路不通的时候,静下来思考,是自己太过贪婪,还是私欲过剩,这个方向是不是正确对,如果确实是,那就要凭“天理”来决定自己是不是要放下;如果方向没有错,是路本身——就是对方的人或者组织有问题,那就不必要去得到或到达,坚决的去换一条路,但是判断是要由“心”,即良知来决定的。
“我是自己的上帝!”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人心中都有着各种良知,但是往往会被各种世俗、私情、私欲、杂念、闲情所影响,所以做事的时候根本不会去“用心”。这里的用心,是通过思考,找到内心对这个行动的判断后再去做。
这里回到我们开始提到的为何很多人都需要寻找“安全感”,我忽然发现,这个看上去很楚楚可怜的弱小期望,其实未尝不是一种贪婪和私欲的爆棚!为何要去在别人那里寻找安全感呢?别人为何要给你安全感呢?如果,那个人是因为你可爱、漂亮而给你安全感,那么你老了呢?如果那个人是因为爱你给你安全感,那么他爱上别人了呢?当然,也可以去欺骗那种一辈子情比金坚的爱,但是,单方面的爱,为何对方要那么爱你呢?这个对方,也可以是一家公司或者一个国家。
说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有点道理?自然想到的就是,要让对方爱你,你要给出对方一直爱你的理由,才能保持住一直爱你。你的理由是什么呢?很容易可以想到,如果对方爱你美丽,你就要尽量保持永远美丽!如果对方爱你可爱,你就要尽量保持永远可爱!如果对方爱你知书达理、户外秀中、懂得感恩、持家有方、事业有帮助,那么你就要尽量保持这样。但是,问题来了,对方会一直需要一种感觉吗?这个人人心知肚明,人都是会变化、发展的。公司也是一样,会变化和发展。任何人或集体在不同时候所需要或者青睐的人会不同,而那个你想要得到永远的被青睐和爱戴,那又要怎样呢?
做好自己,自己才是世界的主宰。
你才是自己的上帝!
找到自己可以拥有的“安全感”那就要找到你自己的心!
人生在世,任何的变化都是在随时进行的,而你要弄清楚的只有两件事。
一是我们到底该追求什么,是不是追求的是天理,而非人欲(心里的良知有没有被忽略的问题)?
二是你内心是不是总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做出正确选择,最终得到想要的结果(心里的良知有没有被运用做事的问题)?
如果真的人可以对每一件事情都进行这样的纠正,那么就可以让自己过的更加心灵充实、心里自由。
面对感情,也是一样,首先要懂得尊重自己,然后做的双方平等,这个是前提。再就是不存有过多的奢望,只求两情相悦,公平公证,自由自在,不互相限制或互相猜忌。要做到对对方的尊重,这些都是天理。能结婚就维持的是家庭,不只是爱情。要能共同为家,共同奋斗,共同生活,相敬如宾。就像对待父母一定要尽孝道一样,都是天理。
面对工作,同样,自己要尽责任心、使命感,这也是天理。
在知道这些道理之后,那就是要付诸行动,去不断完善自己对每一件事情是不是符合自己内心良知,合情合理的去做了,不去实践,其实是不会知道自己是不是能够按照良知去做事的。
归根结底,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自己才是自己的主宰。做好自己,无论感情、生活、事业,就一定不会那么“对不起”你。
所以,安全感,不要祈求、渴望、期盼外物、他人会自动给你。只有你足够强大的内心里,“活在当下,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天,不抱怨、不放弃,为自己的梦想尽每一份力。只有这样,你的未来才是可靠,有保障的。只有这样,梦想的实现才会水到渠成”。——《别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作者特立独行的猫说。
最终,梦想都被实现的七七八八了,“安全感”自会应运而生,自你的心底。所以,要想寻找最可靠的安全感,别向外东张西望,四处打探,方向错了,请你想自己心里寻找!
【作者原创简书作品,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