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释】
“夷”、 “希”、 “微”:这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感官所不能把捉的“道”。
致诘:究诘,追究。
皦[jiǎo]:光明。 昧:阴暗。
绳绳兮:形容纷芸不绝。
复归于无物:这和十六章“复归其根”的意思相同。“复归”即还原。“无物”不是一无所有,它是指不具任何形象的实存体。“无”是相对于我们的感官来说的,任何感官都不能知觉它(“道”),所以用个“无”字加以形容它的不可见。
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
有:指具体的事物。这里的“有”字,不是老子的专有名词,所以和一章的“有”不同。
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端始。
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
【今译】
看它看不见,名叫“夷”;听它听不见,名叫“希”;摸它摸不着,名叫“微”。这三者的形象无从究诘,它是混沦一体的。它上面不显得光亮,它下面也不显得阴暗,它绵绵不绝而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还回到不见物体的状态。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叫它做“惚恍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随着它,却看不见它的后面。
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宇宙的原始,叫做道的规律。
【引述】
本章是描述到体的。
形而上的实存之道,和现实界的任何经验事物不同,它不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它既没有形体,当然也没有颜色,没有声音。因此老子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又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些都是形容道为我们感官所无从认识的,它超越了人类一切感觉知觉的作用。难怪老子会说它不可思议(不可致诘)。
这个道,由于没有明确的形体,所以无法加以名状。这个超乎声色名相的道,并非空无所有。老子所说的“无物”,并不是指空无所有,而是指道不是普通意义的物。普通意义的物,是有形体可见的东西,道是“没有形体”可见的东西。
道是个超验的存在体,老子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去描述它。他将经验世界的许多概念用上,然后一一否定它们的适当性,并将经验世界的种种界限都加以突破,由此反显出道的深微诡秘之存在。
本章的内容有加深你对“道”的理解吗?欢迎发表评论,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文章说明:内容参照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