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此宝贵,人们越来越希望在学习、工作和休闲方面寻获靠谱的指导,节省精力和金钱,达至人生的最佳状态。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少数人,拥有一些积极的方法,能提出较有力度的问题,对各类信息的价值懂得自行做出评判,去芜存菁,找到修正生活方向的有效指导,步步为营。
《学会提问》这本书列举了大量实例为大家介绍了关于批判式思维一整套的技能和态度,本文从“如何找到论题、理由、结论,正确论证”、“如何识别谬误”、“思维养成”这三个方面告诉大家如何训练“批判式思维”。
学习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下论证的特点
1.论证=理由+结论。一个论证由一个结论以及支撑该结论的一个或多个理由组成;
2.凡是论证必有其目的。人的逻辑思维具有指向性,对方的论证多数是为了增强自己的说服力,目的就是把他的思想装进我们的大脑;
3.论证的质量参差不齐。所以,需要我们动用批判性思维甄别筛选。而批判对方的结论之前,最好先找准对方的论证过程。
01 如何找到论题、理由、结论,正确论证
1.关于论题
论题分为描述性论题和规定性论题
描述性论题:学习音乐是不是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数学能力?
这些论题反映了我们对世间万物存在的形式和秩序的好奇,便被归属于描述性论题。
规定性论题:公立学校应不应该开设性教育课?
上述问题需要的答案都显示出世间万物应该呈现的样子,这类论题都属于伦理或道德范畴,都是关于对错、好坏的问题。它们需要规定性的答案,因此都属于规定性论题。
2.关于理由
所谓理由就是“用来支持和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以及其他陈述”,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服我们相信某个结论的逻辑依据”。
每个人都可以随意提出观点,而每个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真理的相对性)。
真正有技术含量的,是对方能不能找出足够的理由来支持他的观点。只有在这个论证过程中,才能识别逻辑错误,才能利用理性精神和逻辑规则进行批判性思维。
找到结论背后的理由和论证过程,是批判性思维不可缺少的一步。
3.关于结论
我们可以用以下两个问题来寻找结论
1.“他想证明的是什么?”
2.“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通过这两个问题,基本能找到你想要的结论。
结论一定是观点,但是观点不一定是结论。所谓结论,是经由推理产生的,必须要有原因和一定的推理过程。有说服力的论证的基本结构是:甲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乙。其中“甲”是结论,“乙”是支撑结论的证据。而观点,是一些缺少论据支撑的说法。同样是吃,“下雨天和巧克力更配哦”是一种观点,“情人节到了,我们去吃双人套餐吧”是结论。
4.正确论证
(一)对于描述性问题
事实上,就先前讲到的两类问题:描述性问题和规定性问题。其论证过程也不相同。
举个例子,如果对方为了证明一个描述性的结论,回答“是什么”的事实性问题,那么,列举事实性的“为什么”证据就可以了。
比如:“美国非法移民的人数正在急剧下降。研究显示,2008—2009年非法移民的人数下降了近100万”。
(二)对于规定性问题
对于规定性问题,就比较复杂了,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电视节目分组制”的例子:
1.今天的社会有各种各样施加给媒体的控制,比如说电视节目分级制。
2.这些分级制有没有考虑过让大家自己来理性选择看什么和不看什么节目?
3.这些分级制是不是怂恿了某些人去观看某个节目,即使他们明知道自己不应该去看?
4.有多少父母事实上根据分级制来限制他们的子女观看某个节目?
5.电视分级制往往并没有有效阻止孩子们观看社会上认为他们年纪还小不宜观看的节目。
6.电视分级制只是不可强制执行的指导意见。
7.如果有人信奉为未成年人建立的这套媒体节目审查制度,那就应该使用诸如频道锁码功能这样的条款来达到目的,而不是简单地在电视屏幕上标出一个分级限制符号。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两种不同的论证方式,先看结论,很明显是第7句。
理由呢?
可以看到第2、3句构成第一个理由,描述性的看法:分级制可能会激起“逆反心理”,分级制的警告效果并不强,起不到恐吓作用。
第4、5句提供了第二个理由,分级制没有影响人们的节目选择。
第6句提供了第三个理由,分级制无法强制执行。
后两个理由都是一般性看法,这些看法本身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持。
综合以上,无论哪一类问题,都应该遵循“先有理由,再有结论”的过程。得出结论时,不打无准备之仗。可现实生活中,遇到质问和争议时,理屈词穷的时候,不少人会当场编造理由来捍卫先前的结论(弱势批判性思维)。这种“逆向逻辑”和“反向推理”,违反了论证规律,是情急之下的仓促反击。
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就近寻找看法,装扮成结论,但是逻辑性大打折扣,逻辑质量也很难保证,容易给人留下说话不靠谱的印象。高危动作,尽量避免。
02 如何识别谬误
所谓谬误(fallacies),就是作者在推理过程中,有意识使用的一些逻辑技巧,用以增强其说服力,促使我们接受其结论。看穿谬误,才能不被忽悠。
谬误主要有三种类型
1.需要反科学或明显错误的假设来支持。“信法轮,得永生”,人已经可以长生不老了?
2.混淆视听,把与结论无关的信息与结论强行联系。“我觉得张艺谋特拽,所以我不看他的电影”,所以你看电影是由导演拽不拽来决定的?
3.看似为结论找证据,但证据是以结论成立为前提的。“他能入职肯定是被潜规则了,因为潜规则无处不在”。
分析推理中证据的可靠性
事实断言就是我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观点,需要一定的证据来证实,可靠与否,要看证据的说服力如何。不同的证据有不同的来源。以下是常见的八种证据。
1.直觉作为证据:可能主观失误
2.个人经历作为证据:可能以偏概全
3.典型案例作为证据:可能以偏概全(可以找出反面案例破解)
4. 当事人证词作为证据:可能作假
5.专家意见作为证据:可能犯错
6. 引用套引用作为证据:原始证据可能非真
7.个人观察作为证据:要做到真实、还原
8. 研究报告作为证据:可重复验证、可信度较高
03 思维养成
海绵式思维VS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
海绵放入水中,会充分吸水。有种思维也有类似特点,遇上生动有趣的材料,敞开胸怀大收大揽,我们称这种思维为海绵式思维。当这种思维被应用于做攻略,便会出现如此情形:网上看到XX山上有一处泉水特别甘冽,喝了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便立即将该景点纳入行程。结果山中胜景众多,因寻找偏僻山泉而累得无力去游览。
淘金式思维
淘金,从一大堆矿石中识别出含金量最高的那些,有种思维,不仅动用记忆能力,还要动用推理分析能力,不断质疑接收到的信息,筛选最可信赖的见解,我们把这种思维称作淘金式思维。当这种思维被运用到做攻略上,你便会在面对各种推荐时多长个心眼,提出一些问题,去审查这些信息。例如,面对一篇美食街推荐文时,你可以提问:作者为什么对交通问题一带而过?是不是地处偏僻?最后你可能会发现,这篇文案中对美食街的介绍并不是作者切身的真实体验,而是一篇广告软文。经过这般审查,很多不靠谱的景点、美食便不会干扰你的主要行程。··
两种思维的比较
从知识获取层面看,这两种思维不分上下,都是我们和外界信息互动的手段。但如果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过多的无效信息会占用我们的认知内存,影响我们分析其他问题的效率。相对而言,淘金式思维更能帮助我们思考实质性的问题。
养成方法论
面对各种信息,不要像海绵吸水一样照单全收,应该像淘金一样精挑细选。
弱势批判性思维VS强势批判性思维
每个人的观点背后,都附加了个人价值观、情感取向甚至自己的自由意志。遇到别人的质疑时,心理防御机制多少会被激活,战斗激素大量分泌,容易冲动,甚至想与对方雄辩三百回合。这时,我们便会启动一种弱势批判性思维。弱势批判思维的目的就是利用对手的逻辑漏洞来凸显自己的正确,对能否接近真理和发扬美德并不十分关心。
与之相反,当我们树立以下价值观,包括自主性、好奇心(兼听博观)、谦恭有礼、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便能启动另一种思维:强势批判性思维。这种思维要求我们一视同仁地审查一切主张,包括我们自己的主张。它并不会导致我们放弃自己所有的初始看法,反而可以为我们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看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不过,启动这种思维着实不易,每个人对一些现有观点难免会有情感上的依恋。当你改变自己的看法时,相当于当众承认你原来的一切都是谬误,这非常需要勇气和意志力。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思考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要让我们的思想更有深度,让我们的思想更加精确,宁可在理由充分、证据确凿时反复无常地改变我们的看法,也不要在缺乏论据、强词夺理的结论上执迷不悟。
养成方法论
树立自主性、好奇心、谦恭有礼、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等价值观,采用强势批判性思维,对一切观点平等地质疑。
其他
批判式思维在个人写作有以下启示
1.先探讨可能存在的各种理由,之后再做结论,避免逻辑漏洞和理由陈旧。
2.寻找围绕你的论点的专业杂志和刊物,看看其他人做了什么研究,有什么结论。
3.心系读者,公开列举自己的理由,让读者一目了然。
4.开宗明义地揭示论题和结论,这是一种真诚的文风。
总的来说,批判式思维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一种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学会富有理性、逻辑性和批判性地提出、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有助于你在行动中更明智,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成功的少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