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比例大幅度增加,彰显了对传统经典的重视。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教这些古诗词?是多读多背,不求甚解?还是把它当做普通的阅读课来按部就班的教学?这个假期,当我研读闫学老师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诗词”这一章时,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阅读经典的好处,就是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让孩子们“见识经典”,其实就是懂得经典;只有懂得经典,才有可能爱上经典。
“对教师而言,首先了解这些诗词中最核心的经典元素,解析这些经典元素的艺术价值,无疑会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和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闫学老师对小学阶段出现的不同版本的诗词逐一进行了解读,努力发现一诗一品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教学设计。阅读这一篇篇见解独到而深刻的解读,欣赏她由博而约,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设计,我不由得暗暗佩服。
我先从《饮湖上初晴后雨》看起。今年暑期在长垣“教师成长学院”,作为学员代表,我和二年级的孩子一起上了三年级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课,之前我是没有看过闫老师的解读和设计的,所以,把我对教材的解读与设计与闫老师的放在一起比较就会很有意思。我把握住了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得比较浅显。闫老师则把“感受这首诗的艺术魅力,领略其中蕴含的无言之美”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以下教学设想:
学生熟练诵读全诗,初步想象诗歌中所表现的画面。
学生尝试描述想象的画面,注意描述出画面中意象与色彩的组合。
学生尝试用能想到的美好词汇描述想象中的西施。
尝试把西湖之美比作其他意象,思考这些意象与苏轼把西湖比作西施的不同之处。
这样的设计,如同苏轼把西湖比作西子一样让人心驰神往。
比较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本解读方法。“正如有低方显其高、有差方显其好,对欣赏文学作品而言,单向的正面论证固然重要,但逆向的反面讨论也很有价值。”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闫老师把《望庐山瀑布》和徐凝的《庐山瀑布》进行比较:
我们来看徐凝的诗:
虚落空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比较这两首诗,只消抓核心要素——如何表现瀑布的雄奇壮丽——比“银河”与比“白练”有何区别。
其一,气势有高下。
其二,境界有高下。
其三,譬喻有高下。
运用比较法对两首诗进行解读,其艺术价值的高低显而易见。在此基础上,闫老师提出以下教学板块:
第一板块 欣赏李白的瀑布之美
第二板块 欣赏徐凝的瀑布之美
第三板块 比较瀑布的不同之美
闫老师就是这样,在比较中让学生感受李白诗歌中瑰丽的想象之美,譬喻的绝妙之美。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个最美好的江南梦。我格外关注闫老师怎么解读那传唱千年的白居易的一组词《忆江南》。
这是白居易晚年的词作,明白晓畅,朗朗上口,意象简单明快而韵味深长。
解读这首诗,闫老师把目光聚焦到“人”,这里的“人”,不仅包括教学对象——六年级的学生,也包括文本中的人物——诗人。关注学生可以了解到教学的起点,确立教学的重点。关注诗人,则会找到教学这组诗词最重要的突破口。
白居易写这组词是在公元838年,身体多病,仕途失意,加之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再回江南,恐怕可能性不大了。在老年白居易的心里,江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方,她已成为诗人生命中不能割舍的一部分。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个色彩明艳的江南,那个生命中不能割舍的江南,也许只能在梦中相会了。事实上,他最终没能回到他的梦中江南。
知人论世,闫老师从“人”的角度解读文本,这组词就有了人的情感,教学也就找到了突破口。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第一板块 想象明艳的江南
第二板块 感受温暖的江南
第三板块 向往心中的江南
静夜,阅读这样的解读,我会无端想起东坡先生的诗句: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河山。其实,在我的心里,何尝没有一个美丽的江南梦呢?每当轻轻吟哦这组《忆江南》,就会有这样的向往:最忆是杭州,何日更重游?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