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古代交通不便,战争频仍,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惆怅、凄凉、伤感的色彩。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几年前,我曾就“送别诗”这一主题组织过一次复习课。
说说你知道的送别诗。师生交流,学生说古诗,老师进行点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句以水深比情深,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长久伫立中目送友人渐渐远去,相信这是对依依不舍的最好解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在离愁中蕴含昂扬乐观、积极奋进的情绪。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
……
一直为自己当年的这一设计沾沾自喜,直到看到闫老师对教材中的送别诗的教学解读,我才意识到了自己的浅陋。遂逐首恭敬学习。
《别董大》这首诗,我只看到了这首诗的荒凉壮阔的背景,诗人豪迈的情怀,却不了解高适当时不得意的境遇。
闫老师引导我们通过诗人的另一首《别董大》来解读我们耳熟能详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好友相逢,却无酒钱,可见诗人当时的“贫贱”“自怜”与愤懑。了解了这些,怎不为他这种豪迈、乐观、开朗的心胸所感动?“这就在送别好友的凄苦的画面上加了一抹温暖、明快的亮色。因为这种暗淡中的透亮,让人在任何失落的时刻都能找到一丝温暖的慰藉。”这正是闫老师迷恋此诗的理由。“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的这句话不正是对高适的豁达乐观的解读吗?我,也多么喜欢这首诗啊!
一直以来,我都特别喜欢听中国古典民乐,经典民乐里,有两首曲子是绕不过去的,一首《高山流水》,一首《阳关三叠》。前者源于《伯牙绝弦》的典故,后者,自然和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有关,我更喜欢这首诗的另外几个名字《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
与高适《别董大》中孤绝壮阔的画面不同,这首诗轻松明快。“这一方面是实景的描绘,另一方面也是作者豁达、平和的心境使然”。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我那么迷恋王维的《辋川集》二十首,其空灵,其闲适,都是我喜欢和向往的。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妙的艺术境界更是让人心荡神驰的。
闫老师在王维这首送别诗中发现了几个经典意象:清晨、浮尘、雨中客栈、柳枝、酒。“正是这些经典元素,与那千年不变的送别画面和离情别绪结合在一起,共同跨越了时空,造就了这首唐诗的‘压卷之作'”。
我曾在电视上看到过一支古典舞蹈《踏歌》。当音乐响起,十二个身着绿衣的年轻女子从舞台两边漫步踏歌而来,我一时震撼,心有所动,梦回唐朝,置身于江南水乡:阳春三月,碧柳依依,翠裙垂曳,婀娜身姿,一行踏青的少女,联袂歌舞,踏着春绿,唱着欢歌,融入一派阳光明媚、草青花黄的江南秀色里。那是一幅流动的国画!
踏歌词曰:
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御风。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相亲相怜,浴月弄影。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昙花一现。
诗情缭绕耳畔,才子佳人初见。如诗如画的景致浮现眼前,久未消失。
以“踏歌”送行,该是多么浪漫与快乐!李白的《赠汪伦》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李白与友人分别时的率真与快乐。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中给我们描述的“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每每让我们莞尔。我曾戏言“问讯桃花何处有,汪伦捧出万家酒。”
李白和汪伦,这样两个率性、充满幽默感的人就这么相遇了。分别是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妙就妙在“忽闻”二字,猝不及防,幸福悄然而至!正因为如此,踏歌送行才更显得浪漫与快乐!多么别致,多么令人惊喜,其中又包含着多少深厚的情谊!李白深受感动,不由得发出感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没有丝毫的矫情,令人感动,也引人遐思。
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历史上还有一个人因别样的送别友人的方式让我感动。
这个人是王夫之。
王夫之晚年隐居,虽年老体衰,然笔耕不辍。一日朋友来访,相谈甚欢。至暮,依依不舍送别朋友。衰弱的身体加之饮了许多酒,风中的王夫之步履蹒跚。朋友见状,不忍让其相送,王夫之也不勉强,执朋友手说:“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朋友拱手而别,行至十五里,忽然想起书箱落在王夫之处,于是返身来取。回到船山下,他远远看见草堂边王夫之仍然恭恭敬敬地站在原处,望着他远去的方向。朋友大为感动。王夫之说:“我说过的,我心送君三十里。”
在长江边的黄鹤楼上,李白也曾这么痴痴的望着一片“孤帆”越去越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所以脍炙人口,闫老师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诗人的离别、诗意的地点、诗意的季节、诗意的空间。
惺惺相惜的诗人的离别,充满了含蓄与诗意。
黄鹤楼,一个充满诗意的所在。两位诗人在此告别,自是越发增添了许多诗意。而孟浩然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从诗意的地方出发,去那令人向往的地方,自是有说不出的愉悦和快意。(今年春天,我终于到了梦寐以求的扬州,也是圆了一个多年的扬州梦呢。)
烟花三月,柳絮如烟,繁花似锦,大好春光,令人忘忧。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幅画面,可谓天人合一,天水合一,表现出一种巨大的无言之美,一种无限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多少美好的遐想。”有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况味,却不似那般悲怆!有傅抱石国画《一望大江开》的寥廓气象,更平添了几许温暖!只因为,有知我懂我的朋友!哪怕他一别千里,又有什么关系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我尤为钟情的一首词: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样的灵动俏皮!
这样的清新明丽!
这样的惹人怜爱!
读王观这首词,闫老师想到了王国维的一句话: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牌,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
我深信不疑。
千古离情在诗中。
今日七夕。愿久别的人能重逢!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