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电视剧《繁花》,10年前就看过小说了,无感。也关注过一段时间的作者,没继续。10年后的电视剧算是重拾。喜欢也是慢慢开始的。
不说技术,不说手法。却让你感受到了荧屏背后的那份深深的无奈与叹息。宝总拒绝汪小组,当然是为她好,她怎么可以放弃自己公家人的身份去卖茶业蛋?但汪小组却认为是一种辜负,心生恨意。爽约汪小组的当晚,貌似开心耍钱,最后在深夜大街上那个孤独的背影,那个无法言说的心痛,那个无处诉说的矛盾,那份隐忍的表情,都在告诉观众,他在乎,但他不能。这样的手笔也只有王家卫能够达到,能够传递。
看小说,或是看影视作品,太过浅白,觉得寡淡无味,内容粗鄙,觉得智商被挑战,长期下来,电视剧水准的持续下行培养了一批无脑的观众,不需要动脑,只图热闹,理由也算合理: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已经很大了,看电视只图个放松,搞那么复杂,累不累。所以,只要是讲宏大命题,或是探讨人生人性,人们一般选择屏蔽。没人喜欢思考,没人欣赏深刻。但总得有吸引观众的地方,总得有市场。所以,有些剧,用超常规悬疑情节推动吸引人,尽管明摆着不合理,但似乎还能牵着你探寻结果;有些剧用流量明星,生活中反正不缺故事,无需精雕细琢,也不缺市场。剧中播完就完了,不掀波澜,不起大浪,不赔小赚就行。在今天一部分观众被短视频,各种流媒体分流后,什么样的剧是好剧,是某平台的评分还是点播量,还是网评的热度,还是能够发出来我们看到的各种声音?在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信息渠道、社会认知如此多元化的今天,对一部剧的评价其实也是多元的,没有什么绝对的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在我们家里,我与先生的标准就截然不同,但并不影响我们同在屋檐下。所以所谓对某作品评价的两极分化,实属正常。这本来就是一个多元的时代。
说回《繁华》,昨天还有一个人物吸引我,卢美林。为了自己的脸面,受委曲,壮胆子,没得靠,靠就倒。最后,她对小江西的发泄,是多年委曲的宣泄,她所有的一切是为了什么。她只知道,金美林不能倒,那怕是借高利贷也要苦苦撑着,因为除此之外,她无以为靠,被丈夫抵押出去,她依然觉得有办法赎回,那怕只是一周时间,江湖多少风雨,她经得住。但丈夫的死她经不起,尽管这个丈夫是那么不堪,但可以让她精神上踏实并成为在其它老板娘中炫耀的资本,她是一个有家的女人,做正经生意,与其它女人不一样,足以让她腰杆倍儿直。她的恨往哪里发泄,只有小江西。小江西真就是一个让人无法同情的祸根。无脑,无情,无底线,眼高手低,认知狭隘,价值观扭曲,人格低下,自轻自贱。讨生活没有错,但讨生活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她却永远选择的都是投机取巧、偷鸡摸狗的下三烂手段。她是一个没有尊严的人。在她眼里,钱可以凌驾于一切之上,所以她可以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得匪夷所思,从躲债的情人手上抹戒指,在死人现场取走死人掉落的那枚前一小时要而没得的戒指。可惜了,这两个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