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饱富裕了,吃穿住行总体上不再发“大愁”了,人就要谋求“活着的趣味”了!——这是人之生活的必然逻辑。
个人,充分觉悟这个必然逻辑了吗?我以为,无论充分觉悟这个必然逻辑与否,生活的现实却总是这样的。但问题的关键则在于:个人,何以趣味自己的生活?
我以为,无论何人,要使个人的生活富有趣味,也是有一个必然的内在的逻辑的,违背这个逻辑,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个人生活的趣味性。
那么,这个使个人生活富有趣味的逻辑是什么呢?显然是:个人的“思想”有趣味——人是“思想的存在”,个人“思想”没有趣味,则整个个人生活就乏味了!这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是非常凸显的逻辑——个别的看,为什么有的“微信朋友圈”死气沉沉,不就因为“语言乏味”吗?“语言乏味”意味的是什么?不就是“思想的匮乏”吗?“思想匮乏”了,人与人的交互还会有盎然的趣味吗?这样的逻辑不是最显见于当今的生活中?
何以使个人的“思想”富于浓厚的趣味?其逻辑只有一个:在最具丰富性的思想中去努力丰富自己的思想。在我,尤其是在我的2019年中,我是努力在鲁迅思想中丰富自己的思想的,所以,尽管2019年的我于365天中多数时间是个人的独处,但却从未感到寂寞孤独无聊,而总是意趣盎然地生活着,这就是因为思想的魅力!我如此“口说”,是不足为凭的,因而特举一个例证。
鲁迅先生曾用日文写过一篇杂文,叫做《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发表于1934年3月的日本《改造》月刊,后译回中文,刊发在1934年3月的天津《天下篇》半月刊,后收入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集。其中写的第一件事即《关于中国的火》,读来让人深感趣味无穷!
这篇《关于中国的火》,其写作的基本逻辑线索是:火的发明——火灾/放火——战争的烈火(当时,日本侵华战争的火焰已经点燃)。写作的文思与笔触则是极其巧智、精妙绝伦的,让人拍案称绝!
鲁迅先生开篇即说,希腊人的火,是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偷来的,中国人的火是燧人氏发现或发明的,但燧人氏却不是中国的火神,亦未像普罗米修斯那样被传扬、受崇拜。这就暗寓了对“中国人少信仰”的批判,并暗示了“要以坚定的信仰战胜日本侵略者”的问题。
鲁迅先生接下来讲,燧人氏发现或发明了火后,中国人就可以“很有味的吃火锅”了,但同时“也开始了火灾”。发明了“火灾”的“发明家”“祖师”是谁呢?无可考证,“只好漫称之火神”,并“献以敬畏”,以保人身财产安全。“思想”由此继续说:“其实,放火,是很可怕的,然而比起烧饭来,却也许更有趣。……在中国,则无论查检怎样的历史,总寻不出烧饭和点灯的人们的列传来。在社会上,即使怎样的善于烧饭,善于点灯,也毫没有成为名人的希望。然而秦始皇一烧书,至今还俨然做着名人,至于引为希将勒烧书事件的先例。”在此,不是借秦始皇而批判希特勒并剑指日本侵略者吗?
“思想”还在深入:“其实,秦的末年就有着放火的名人项羽在,一烧阿房宫,便天下闻名,至今还会在戏台上出现,连在日本也很有名。然而,在未烧以前的阿房宫里每天点灯的人们,又有谁知道他们的名姓呢?”于此,不又是借项羽而喻指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放火”吗?真是机智而不露痕迹的讽刺批判!
最后,鲁迅先生写道:“现在是爆裂弹呀,烧夷弹呀之类的东西已经做出,加以飞机也很进步,如果要做名人,就更加容易了。而且如果放火比先前放得大,那么,那人就也更加受尊敬,从远处看去,恰如救世主一样,而那火光,便令人以为是光明。”如此点到为止的睿智,该是让人无限想象了!——道理,不言自明。
我这样写着,思着,想着,脑子里充满了鲁迅先生的妙笔飞花,同时也享受着鲁迅思想的无限乐趣!
我又想到,2020年,我继续浸淫在这样的鲁迅思想与湛思创力的鲁迅文笔中,自己的思想该是何等的意趣,生活又该是怎样的趣味盎然啊!
我所例证的思想魅力,诱惑您吗?我的文笔是需要加大修炼的,请您见识鲁迅先生的原著文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