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宁强县志(1993~2012)》付梓成书面世。该志是1995年出版的《宁强县志》续志,为新中国成立后宁强县编纂出版的第二部县志。全志共28编110万余字,267个数据表格(统计图),精选图片391张,共收录各类人物339人。志书全景式地反映了20年间全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面貌和历史轨迹,是一部重要的官方资料性文献,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时代性、权威性。
《宁强县志(1993~2012)》编修概述
《宁强县志(1993~2012)》续修是一项浩繁的巨大工程,启动于2010年9月,经历了整整十年时间。
十年里,县委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为县志编修提供了坚强保障。期间县委、县政府前后经历两届三任领导,但修志工作一直为各界领导重视,并始终在“党委领导、政府主持、部门参与、专家指导”的领导体制下有序开展。2010年9月,县政府召开启动大会,制定了《宁强县志编纂方案》,正式启动第二轮修志工作;2012年7月,县政府召开二轮修志工作推进会,印发了《宁强二轮县志续修工作实施方案》,并与101个承编单位签订《二轮修志目标管理责任书》,将资料征集工作纳入县对各单位的年终考核;2013年8月29日,县委常委会议对县志编纂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全面落实了县志编纂工作“一纳入,八到位”(即把地方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工作任务之中,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编制到位、经费到位、设施到位、规划到位、工作到位)工作机制。县委书记陈剑彬、县长黎建军多次听取县志办编纂工作汇报,并指导县志编修工作。县上成立了宁强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县长任主任,常务副县长、县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分管地方志副县长任副主任,为县志编修工作提供坚强的领导。2013年8月,为解决人员少问题,聘请有文字基础的4名退休干部扩充组建总编室和编辑部。
十年里,全县各镇各部门闻令而动共同发力,确保了县志第一手资料的按期征集。《二轮修志目标管理责任书》是101个参编单位的军令状,也是这些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田,他们严格按照县上统一部署,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来谋划,来落实。成立工作机构,落实领导责任,选调有责任心、熟悉单位情况的专兼职人员,负责初始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纂、上报,在资料长编总纂遇到疑惑时又能及时反馈释惑解疑。据统计,共有139名供稿者提供了文字资料,有17名摄影爱好者在图片征集上作了倾情奉献。
十年里,地方志工作者坚守初心默默奉献终将寂寞辑成巨典。资料征集只是为整个县志的修编拉开了序幕,编纂的重头戏还在后头。县史志办仅有的5名在编人员成为县志编纂的主力军,担负起宁强县志编纂巨大责任。从制定编纂方案、到拟订篇目大纲、从对承编人员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到对所征集的资料进行分门别类、资料长编、再到撰写初稿、分纂志稿、总纂志稿、评审志稿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史志工作者一一用心去甄别、去思考、去考证、去查实。在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所有编修人员迎难而上,坚持把修志作为使命和事业,用“甘坐冷板凳”的执念,孜孜不倦辑百万文字,默默无闻修千秋大志。这些人中有正式在编的方志工作者,有临时聘请的史志爱好者,有耄耋之年的长者,也有新近的见习大学生,但因为修志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修志人”,这一群人,秉承“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坚持“质量是志书生命”的原则,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按照《地方志书质量规定》《陕西省地方志精品与对策》的要求,严格遵循技术规范,始终保持科学、严谨、细致的态度,突出精撰、精校、精审、精管等标准,像孵化一个新生命一样对待此次续修工作,始终怀抱希望,倾注心血,精益求精。八易其稿,反复核校,进行了多次拉网式校改,最终将600多万字初稿去粗留精,去伪存真,精心打磨成现在的110余万字的煌煌巨典。十年里,三级审稿和专家指导精益求精齐心协力出佳志。上级部门领导及有关专家对宁强县志的编修自始至终给予了大力关心与支持。2014年县志初稿形成后,在严格自审的基础上,省地方志审志专家、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郭鹏对志稿进行了详细审读,从更加专业的角度提出修改意见。2016年9月召开县级初审会,与会领导和专家提出修改意见。2017年4月,市志办依照有关规定要求提出细致的复审意见。2018年6月底报省志办终审,2018年11月16日,《宁强县志》终审会议通过。期间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王锦春,副主任王新中、吴玉莲,汉中市副市长何俊杰,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姜发贵、马世明分别来宁强检查指导地方志编修工作。省方志办副巡视员张世民、市县志处处长李洪林、出版发行处副处长何平、市县志处调研员赵旭、市县志处主任科员张晓娟,特邀审稿、咸阳师范学院教授张沛等领导和专家对县志编纂从专业角度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为宁强县志稿提质增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