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以自性本善之德行为根本,兴起学问经世济民之作用;注重启发人人自性本具之智慧德能,不重积累外来之知识学问,与今日西方之教学模式大相径庭。可惜后人竞相倡导西学,竟置传统教学于不顾,任其日趋没落,乃至临近断绝。此乃人类文化与文明无与伦比之重大损失!”
----《学记师说劝学解》
得知这次游学与明士班时间课程冲突,内心特别放不下,特别想放弃。感恩学长的开导,过去上明士班是为了给自己充电,但这次游学是为了大家,一种责任感的推动,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看着明士群里分享的照片,心已经跟老师和学长们在一起,我静静地在分享时间段感受着都江堰灵岩酒店上方的能量,【以师志为己志】,清净不忘老师教诲,不忘青山学子使命。
此次游学感悟:
1.【克己复礼】的”礼”
张老师强调了无数次的”克己复礼”,却一直感受不到这个“礼”是到底什么?这次终于找到点感觉,个人感受哈,原来“礼”就是恭敬心的一种表法,一种让人能提起“诚敬”之心,回归自性的一种仪轨或者方法,一种起点,一种生活的态度。印光大师曾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而对老师父母长辈的【孝亲尊师】,是我们和万事万物关系的源头,是根本,是一切。《论语》八佾第三中说到“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原来,是这个意思。时刻不失一颗恭敬心太重要!
尤其是作为晚辈,行住坐卧,家中职场的所有看起来“外在行的礼”,只是为了”内在生出恭敬心”,唯有这样,才有“谦德”,才不会傲慢,才懂得谦卑,上善若水。
而这一切的出发点,就是孝悌,回到敦伦尽分的本分啊!克己复礼是为人民服务,就是敦伦尽分,最后就是无我啊!万事万物本来都在伦常中,都在各行其道,都有自己该行的礼!得出这样的感慨,是自己生出的惭愧心。比如,过去在书院或者公益课,为什么每次都那么舒服,就是义工老师们的发心,那份专注,温暖,从容,真诚,有序,但我却没有践行到生活中,维持不了多久就图省事图舒服,失掉了自己那颗专注和觉察的心。
照片是第二天检查寝室,让大部分人面面相觑的被子,包括我。原来,生活是可以过得如此不同。有太多的细节,走路,吃饭,进教室,离开座位,寝室的洒扫应对,我都看到了自己可以提升的空间很大。三月游学时看到别人盘子底被馒头粘得干净如新时,就像回到了五年前的荷塘”人文化成“的课堂,但很快就生疑了,怀疑别人生活里是否如此。这一期,大家吃完饭涮碗喝惜福水的习以为常,还有太多点点滴滴的细节,让我感受到了自己过得真的很粗糙和无序,但再也没有自责了,而是接纳。因为我明白,不着相,不自寻烦恼,我是去感受万物的背后是一颗什么样的心,和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礼敬诸佛,诸佛在哪里?佛就在心里啊,水杯是佛,被子是佛,手机是佛,父母是佛,老师是佛,孩子是佛,山河大地都是佛啊!他们都是来成就内在的一颗恭敬心。
对于容易又急又犟的我来说,现在就是:先慢下来!放松,不着急,不上火,不对立,不评判,低头,做事,一切都是我心的变现,接纳,包容,警觉。
二、庄严清净
也许这还是恭敬心的另一种表达吧。
课程进行到第二天的晚上,开始调整上下课的礼节(不是课程故意安排),我有幸旁观了全过程,什么时候起身,什么时候行礼,什么时候鼓掌,哪一排先退场,什么时候列队进场等等。说实话,我刚开始分别心特别重,总觉得很多地方不如基业长青,只是觉察后快速搞清楚自己是来干嘛的,不再关注而已。怀着参学的心去,由于主办方的失误,让我看到的黑胜过了白,好在明白这一切都是我自己变现的,没有发展任何情绪。
纵观调整后的课堂及每个人的变化,深深地感恩有幸亲身经历台前幕后这样一次强烈对比的过程,简直就像老天爷生怕我感受不到恭敬与否,而刻意安排的反差似的。由于很多学员跟着先生的年头久了,加上疫情又几年没有办学,很多该遵守的仪轨和安排被忽略了,跟先生过于亲近和随意,丢失了“礼节”的尺度和课堂本该呈现的清净庄严。
经过几番整改后,现场能量截然不同,一种全新的精气神让我顿时感受,原来,恭敬心就是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恭敬心。庄严道场,就是清净自己,外在和内在,是一不是二。事上做,心上放,理上无碍,事上不挂,了了不可得。
原来,过去真的不知道什么是爱自己。
三、学习,靠的不是学通,而是感通。
这依旧是“心脑模式”的再次强化。知识越多,想得越多,学得越多,所知障越重,反而悟不出来。怀仁先生再次强调什么是正确的听经方法,听而无听,不听却什么都听到,心上不住,一念不起。用听经的方法来听课,来与人交流,没有对立,没有评判,所有的境缘都只是帮助自己修心的。当然,一般人还做不到,但我向往之。
我现在开始慢慢明白,不是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而是放下障碍(欲望,私心,所求,分别,评判等等)思维本来就是一个妄念而已。如果我真的相信本自具足,要做的就不是外求和抓取了。感,是在“历事练心”上,只有“真干”,只有“力行”,才会“感”通。
四、《学记》有感
这次学习基本都是从事汉学教育一线的山长和老师们,我有点“门外汉”的感觉,我没有任何教学经验,我只好把一家三口看做了最小的学堂,也听出了自己在亲子教育上的误区,对不起,亲爱的孩子!
1.身教重于言教
孩子最好的学习就是模仿,父母的日常生活就是教学。我所有要求孩子做到的,不是孩子没做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做到过。孩子六根完全就没有捕捉到这些信息,她的心怎么表现得出来这些画面。
这就是我的痴心妄想,擦镜子的污垢,永远擦不干净。
对不起,亲爱的张老师,学生没有在最源头的地方去“真干”,现在终于明白您的意思了。
2.不要堵孩子的“悟”门
这点也是我最不好的地方,没有去启发和提问,不会洞察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只是我我我地把一堆“纸上谈兵”的道理,灌输给孩子,结果她像我一样,什么都知道,却做不到。原本就是她需要自己去经历,去获取的感悟,被我像标准答案一样的道理所染污。
3.简,要,详,明的言语。
哎!我果然是个“唠叨”专家,不会一句话说清楚,而是比大话西游的主角还能碎碎念。从一点扯到另一点又跳跃到另一点,听一大堆“废话”,孩子最后不知道我讲了什么,最后反而落了个“不听话”的恶名。不是她不听,而是她不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我更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这也是贪心作祟,一个都还没学会,就第二个第三个接踵而出,深怕孩子不知道。“贪多嚼不烂”!是我错了。
如何好好说话,要学习!
如何说好话,更要学习!
以后说话,训练不描述,一句话说清楚,从家书开始!!!
孩子需要的是陪伴,是故事,是和妈妈一起做事,却被无形剥夺成了一堆看起来很“正确的“道理,我们都被大脑的安全感欺骗了,以为知道了就会做。
4.盯着孩子的习气,就是被境界转!
这个就是自己不会“找好处”的重大失误,孩子不能乱夸,但却不能没有鼓励,没有梦想。田秀英老师的现身说法,“念”出一个好孩子,“上行下效”出一个好孩子,而我“念兹在兹”的能量都关注在了我不想要的那部分,却没有聚焦到想要的这部分。力量用错了地方,心在哪里,命就在哪里。
我错了,我深信孩子是个大福报大使命的人,却盯着她的习气不放,想用此去改变家人们的教育观念。孩子需要的是能量,是阳光,是无条件的爱,是妈妈以身作则的引领和支持!
5.教育总原则: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这点是我最心痛的,家庭中关于孩子的培养,没有做到“见和同解”,同样的事情孩子却听到三种不同的回应。
我眼里的“失”:
“孩子不能这样教!”
时常被替换成另外两个声音:
“正常,现在孩子都这样!”
”没事儿,长大了就好了!”
五年时光,三个声音的混乱,现在终于变成了同一个质问:“这孩子怎么这样?!”
痛心疾首!小洞看不见,非要变成个大洞,才来修补。
追根究底就是我的心量小,我没有做到,没有真干,被境界转。
这个代价有点太大了,但我深信我可以,准确来说,我不再相信头脑的“我认为的经验”可以(太惨痛了),而是我相信经典的力量,本自具足的力量(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相信“习气本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考验,我相信孩子可以,我也一定可以!孩子就是来唤醒我的佛菩萨,她爸爸是,她奶奶也是,我醒了,大家就都醒了。他们原本就是我心变出来的。
6.【转发】进巾奉茶的意义:
上课前,由亲长或者学生为老师奉上茶水。在亲长、学生方面,是以至诚恭敬的心侍奉老师,为老师奉上茶水。老师赐予我们智慧,老师的恩德甚至超越父母。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恭敬老师其实是恭敬自己的道德学问,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而老师方面,其实是学生处处在警惕老师要认真教学。老师拿到毛巾以后先擦眼睛,擦眼睛老师仔细看每个学生的行为,做得好的给予肯定,做得不好的及时修正提醒,以免小错变成大错。擦耳朵,老师会仔细听,听每个学生的声音,不止是学生表面上有表达的声音,更有学生内心里面的声音,有时学生不会表达出来,但是老师要能够听得出来。擦脸,老师在什么场合现什么相,比如说,孩子难过的时候要现慈悲相安慰学生,当学生高兴的时候,比如说什么事情得到肯定的时候,老师同样要现喜悦相肯定孩子,孩子犯错,屡劝不听的时候,老师就要现出金刚相训诫孩子,让孩子有所收摄。擦手,提醒老师要身体力行,比如老师让我们把桌上的东西摆正,老师桌上的东西一定是摆得很正,老师让我们把衣服穿好,老师事先身教,供学生学习。再来是奉茶,老师喝着清凉的水,要说出有智慧的语言来教导每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受益。“进巾奉茶”一礼,使师生之间愈来愈默契,彼此互相感恩之心天天增长,所谓“久而敬之”,让教与学变得那么轻松快乐。(完)
上面这段文字是我在现场看到的一段学生给先生进巾奉茶的教学师范,非常感动!我再次感受到“教学相长”的意义,因材施教,所谓的“考试”其实不只是看学生有没有“悟”到东西,更是老师检验自己有没有“教”好,自己有没有过失的“内省”。现在学校教育“一刀切”,为了排名,录取而人为设置了一个标准答案的“考试”显得太无力和无奈,甚至滑稽。
我开始感受幼童教育者“舍不得这帮孩子”的心情。记得三月去学堂游学时,孩子们给老师早上行礼问候,稚嫩清脆的童音轻敲心间,“请问老师,昨晚休息得好吗?”面对孩子们可爱脸庞,真诚关切的眼神,我看到了老师们眼里充满了慈爱的光芒,整个房间仿佛都被师生之爱照亮。当时我就想,如果有这样一帮孩子如此对我,我一定会使出全力去爱,我怎敢在修身上对自己不严格,一群孩子天天看着呢!
我忽然想起来张老师说过,我当时似懂非懂的话,”现在找不到教育家了,不教小孩子就不会懂得什么是教育”!原来,过去的教育是志在圣贤的教育,“童蒙养正圣功也”!国家倾其全力,有德行的先生才能教小孩子,对比现在,无可奈何将幼师作为养家糊口的中专生,却成了祖国未来的培养者。我没有恶意愤青或瞧不起人,但有种颠倒黑白的心痛,更能感受老师每次读“明师班”介绍时的心情。
偶尔听了一次汉学《早教》的音频,还没来得及听《胎教》,就深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几千年文明的积淀和传承多么宝贵!回想在荷塘上的吟诵课,知道了私塾混龄才是真的因材施教,尊师重道的年代让我深深怀念。张老师经常说到孤儿寡母培养圣贤,我终于有了一丢丢的感觉,原来“太太”这个称呼被赋予了这么深的寄予。悠悠五千年的文化太需要传承人了!!!
三四月对我来说有太多的意外,有学长问我什么时候对“早教”感兴趣了,对“汉学师资”感兴趣了,是想要二胎了吗?不是的,老师多年来振臂疾呼的教育,让我对教育也尤为敏感,到底怎么样才能做到教育?在这样的心思下,我才在游学时萌发了,反正来都来了,顺便看看其他学堂做的教育长啥样?
没想到,我看到了自己缺失的恭敬心,看到了自己的傲慢无礼,看到了自己的顽冥不化,看到了自己修身的瓶颈。原来,《一日常规》《养正遗规》《常礼举要》等教育,正是我需要补的课,《弟子规》正是我修身对治习气的下手处。(没看到他人的正常,哪知自己的不正常)!其实,家塾群推荐的第一本书就是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是我自己没有学习完就跳过去了…到头来,还是得回到起点重新开始。(老师讲的真干在这里!是自己没做到,没力行啊!老师,对不起,学生没听话,我改正。)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我要好好回炉补课,教孩子原来就是教父母自己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从每件事上修戒定慧,活在当下的觉照中,抱着对境缘负百分之百负责的态度,新生!
家书目标:
5000字缩减到500字。哈哈哈,请大家加持。
深深感恩老师和青山学长们!
铸成士,变成光,照破无明!
【修身之外无事,明伦之外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