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跑步是一种高效的“精神排毒”。
你也许有同样的类似经历感受:
生活压力大,内心焦躁时,出去跑几圈,心情立马好很多;
压抑苦闷,难过伤心时,奔跑起来,瞬间就能释然不少。
跑步,似乎有种魔力,能让人释放压力,纾解烦闷,改善情绪困境。
因为心理学家就曾研究发现:跑步拥有“短期情绪效应”。
具体来说,就是人在跑步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水平会显著下降,愉快度则会显著提升。
这种现象,其实是由人体的特殊结构所决定:
人在面对困境时,大脑中的杏仁核会不断分泌压力激素,让我们觉得紧张、焦虑。
而跑步,能让体内的额叶及海马体抑制功能更强,从而抵抗杏仁核的过度反应,缓解情绪。
人到中年后,工作、生活、家庭,俗事缠身,烦恼不断。
事业受挫时的压抑,生活不顺时的悲观、失败无助时的颓废……一次次情绪的涌动,都在挑战着我们的心理防线。
与其在情绪的泥沼中无所适从,不如在跑步的快感中消散一切。
一如那句话所说:“跑步,是治愈情绪的速效药。”让自己跑起来,其实是我们缓解焦虑、化解压力最简单的方式。
二、跑步是提升认知,管理情绪的最简单的方式。
很多人都听说过“情绪ABC理论”:A(事件)→B(认知)→C(情绪及行为后果)。
认知决定情绪。认知不同,对事情的感受,就会迥异。
所以,想在根源上管理情绪,就要改善自己的认知。
而提升认知的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跑步。
芬兰科学家曾对此进行过专项实验:
他们找到10对双胞胎,让一半人每周至少跑2次,而另一半人不运动。
3年后发现,每周都跑步的人,脑部灰质区域更发达,思维更清晰,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也表示:运动能增加大脑神经元数量,提高大脑认知能力。
笔者对此深有感受:每次跑着,总有什么是越跑越想清楚的。
跑步这个在自己二十多岁时一直当作减肥的运动,这些年被笔者一直间歇地坚持着,已经渐渐不再只是起到燃烧卡路里的作用,而是成了一种动态的冥想:
道路两边的树木远去了,手机里的音乐模糊了,身旁擦肩而过的男女老少消失了;
脚下动态有规律的节奏像催眠师手中的怀表,把自己引入无人的境地。
一个人在没有时间、距离,甚至没有方向的荒原里,现实中的包袱一样样被抛在身后。
身体、物质以及精神的关系,这些哲学问题浮现出来,思考、消化,回到现实,更接近自己。
不为卡路里的目标,不为一定跑到几公里,只为得到那一片刻的自我理解和接纳。
在这样的片刻中持续坚持下去,自己也越来越接近自我。
二十几岁,笔者在跑步机上只得到身体上的好处,三十几岁,才在跑步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收获。
而持续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内心变得越来越平和从容谦和了,凡事看开、想开,不过分纠结了。
所以通过跑步不断升华认知升华,就具备了与情绪的洪流对抗的真正力量。
如此一来,即便人生百转千回,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找到出路。
三、跑步是提升身体健康质量,恢复人生掌控感的一大重要方式。
人到中年,无数人要面对打鼾、高血压和大肚腩等现代人典型健康问题困扰。
而一旦任由这些问题持续困扰下去,势必导致白天嗜睡、困乏,记忆力和专注力等大大下降,工作生活受到极大困扰,人生质量大打折扣。
而持续跑步,可以有效控制住体重,改善睡眠,重塑体型,提升自控力,让自己慢慢恢复精力和能量。这样势必生活重新拥有了掌控感,人也活得更加自信从容,而不是焦虑、不安和自责等各种负向情绪中。
因为跑步是形成新生活方式的原动力。
跑步时,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奖励物质,让人产生快乐感。久而久之,跑步就会像上瘾一样,成为我们的习惯。
同时,每次跑步后,我们对于自己能够改变行为、改变习惯的自信心,也会不断增强。这就会进一步促使我们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并把改变内化成新的生活方式。
中年是一个前有狼后有虎的年纪,生活不易,难亦要为。
所以当你遭遇挫折,满心悲伤时,去跑步吧。
昂首阔步,挥汗如雨,内心的阴霾终会一扫而空。
当你烦闷焦虑,陷入内耗时,也去跑步吧。
伸开双臂,步履不停,所有的压抑也将随风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