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我体会到了「营销」的魅力。营销的魅力之处在于“你要解决营销的问题,永远有这四个工具、四个变量,供你调整。”
商业模式的背后其实就是营销模式的选择,也就是企业基于「4P」做出的战略选择。因为,无论对哪一家企业来说,资源都是有限的,在投入的时候都需要考虑到成本问题,当下到底是集中资源投入到「产品」上,还是『价格』上,还是「渠道」上,还是『推广』上?这四个变量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要基于企业情况,平衡四个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的是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关于4C为什么是错的,将从4个方面展开。
一、4C把4P中的「产品」变成了「顾客价值」
华杉老师讲道:“整合营销传播中说应该把产品先搁到一边,赶紧去研究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求,不要再卖你所能制造的产品,要卖消费者确定想要的产品。那到底是该研究消费者还是研究产品呢?笼统地说都要研究,那等于没说。如果只说一样呢?当然是研究产品,因为消费者啥都不知道。一个餐厅能去研究消费者喜欢吃什么吗?他主要投入研究还是自己研究菜品,怎么研究出好吃的菜品。至于是消费者请注意,还是请注意消费者的问题,乔布斯做智能手机是研究产品研究出来的,而不是去调研消费者需求调研出来的。乔布斯在做出手机之后,他开苹果手机的发布会是消费者请注意:“我这里有一种新手机”,而不是跑去请研究人员注意:出现了一种新的消费者。”
关于研究「产品」还是研究『消费者』,对于企业来说这是最根本的方向问题。
当我从消费者的角色思考自己的购买行为时,就是我有一个基本需求,然后基于这个需求开始在市场找看看有什么产品能够满足我的需求。其实我也不知道这个产品长什么样,只是看看市场上有哪些选择,最终结合自身情况,从中选择一个比较适合的就行。那到底这个产品最终能否100%解决自身的需求,可能很难,它或许只能解决60%,它还有很多不顺手、不好用的地方,我也只能将就着用。
就像天冷了,我有一个基本需求是:我需要一件抗寒保暖的衣服。那么商家,也就是「生产营销执行人」在做这件衣服的时候,考虑的是,如何让它保暖。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用的是野兽的皮毛进行保暖。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手工纺织到机器纺织,棉布的成本变低,普及性增强,最常见的面料是棉布。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创新了各种各样的材质,比如羊毛、羊绒、鸭绒、鹅绒等。人们的需求只是基于「保暖」的基础上,开始追求更高的标准,比如,棉布太硬了、要达到抗寒保暖的效果太重了,我想要轻便一点的,那就是羽绒服,我想要柔软舒适,那就是羊绒;我想要显得富贵一些,那就是貂皮……
这个部分就是华杉老师讲道:“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购买理由,有不同的承受能力。”
这里本质上跟「母体执行人」有关,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购买理由在满足同样的需求时有不同的选择。在抗寒保暖这个需求上,普通的棉衣、羽绒服、貂皮都是能够满足这个需求,但不同的「母体执行人」会基于『购买理由』的不同进行选择。
这里有一个很关键的点是要对「需求」要有清晰的定义。
华楠老师在《怎么打造创意生产流水线》中讲道:“我还要跟你们区分一个经常和购买理由相混淆的一个概念,叫消费需求。我们要知道,消费需求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在实际的购买行为里面,但事实上我们不需要购买任何东西,没有任何一次购买是必需的。他们要吃早餐,有的人买了三个包子,有的人吃了两根油条,有的人打包了一个煎饼,边走边吃。在这个场景当中,这帮人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呢?只有吃早餐,或者说填饱肚子是必需的,但包子不是必需的。「购买」这个行为,购买某一个特定的商品,他是由购买理由驱动的,不是消费需求驱动的。”
在买件抗寒保暖的衣服上面也是同样的,我的需求是「抗寒保暖」,我在满足这个需求时是基于不同产品的『购买理由』进行的选择。比如,这个羽绒服是90绒,又轻又暖和,它首先满足了基本的抗寒保暖需求,接着又描述这件衣服的设计、配色、功能性、明星代言等等。于是我在综合考虑下,选择了这件羽绒服而不是貂皮。
身为一个消费者,我不懂做衣服、不懂面料、不懂设计,我只有一个需求是「抗寒保暖」,这个需求来自:『星体运行』进入了冬季,寒潮来了,天气冷了。我不清楚貂皮更抗寒保暖还是棉衣还是羽绒服。这些都是商家基于这个需求提供给我的选择,我在众多选项中挑选了一个而已。
所以换回到『商家』,也就是『生产营销执行人』的身份上,消费者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什么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也就是说,商家提供什么,市场上流通什么,他们只能在其中做选择。这个时候商家要做的是基于人类基本的需求进行产品的研发,想办法对「产品」进行创新,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无论是采用新的面料、还是新的设计方式,都要基于人类基本需求进行研发,提供更好的选择,而不是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研发。
我在这里突然明白,华杉老师在《华与华品牌五年计划》第213页讲道:“华与华对4P的观点是:产品就是购买理由”。
现在市场上有一种“产品同质化”的声音,大概说的意思是,中国的制造能力太强了,大家生产的都是一样的东西,都在卷价格。这种情况其实就涉及了4P中的两个变量,产品和价格。产品是相似的时候,大家在卷价格,这个时候谁的成本低,谁的市场大。当价格类似的时候,谁的产品好,销量就更好,当然这里还包含了渠道和推广的因素,因为“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渠道铺设能力不够强,酒再好,也走不出去;不进行推广,也很难被大众所熟知。这里的重点在于,要侧重哪一个P,剩余3P如何围绕这个P打配合。
二、4C把4P中的「价格」变成了「顾客成本」
华杉老师讲道:“这个问题就太严重了。舒尔茨说,暂时忘掉长期的定价策略,快去了解消费者满足自己所需付出的必要成本。但是如果简单地把价格理解为消费者愿意掏多少钱,那就是完全对价格在营销里面的战略意义没有最起码的认识。价格定位首先不是参照的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因为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购买理由,有不同的承受能力。价格定位取决于营销模式的选择和产品价值的定义,以及如何设计销售者的利益分配。在营销中不仅有消费者的利益,还有企业的利益,还有销售者的利益。有个广告叫“没有经销商赚差价”。在我看来,营销就一定要考虑经销商的差价,因为经销商的差价实际上降低了顾客的获取成本。如果买一个东西没有经销商,大家都到工厂门口去买,那将是什么成本?正是因为有了经销商赚差价,消费者的获取成本才降下来。”
华杉老师这段解读,让我明白,从企业角度,「价格」在营销中具有战略意义。战略意义的原因是,『定价』的关键不在于“消费者的承受能力”,而在于“①营销模式的选择;②产品价值的定义;③如何设计销售者的利益分配”。
还是回到「产品」研发上,基于『抗寒保暖』这个需求,不同的厂家对于这个需求生产的产品不同,有的厂家生产棉衣,有的生产羽绒服,有的生产貂皮。首先是,不同产品因为材料、工艺、设计等因素,产品价值是不同的;其次营销模式的选择,就算是同样的产品,销售模式的不同,也使定价的不同。
华杉老师举例:“比如说同样是维生素矿物质复合片,A、B,C不同的品牌,它们的定价就不一样。因为它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销售渠道,一个是直销渠道,一个是商超渠道,一个是药店渠道。”
非常重要的是,在定价方面,“经销商”的利益是很关键的点。经销商就是企业和消费者的腿,他们忙活着倒货赚钱,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把产品铺设出去了;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来说,在家门口就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降低了消费和选择成本。
当下的情况是,由于电商直播的冲击,商家在做短视的行为,就是:厂家直销。这就是抛弃经销商的行为。从「流量主权」层面看,对于商家而言,抛弃了经销商,也就是抛弃了『渠道』的流量,把希望寄托在电商直播平台,也就丧失了流量主权。因为所有的流量以及流量转换的发生,都是基于平台和主播的流量。
这种行为是两败俱伤的,厂家抛弃了经销商,长期会被平台卡脖子,丧失流量主权;另一方面,虽然消费者一时得利,买到了更便宜的东西,但是不长久。厂家因为丧失流量主权,进入了恶性循环,很难长期良性经营。消费者的获取成本也会变高。虽然对于消费者来说,买谁的不是买呢,但是对于企业来说,是不利于长期发展的。
三、4C把4P中的「渠道」变成了「购买的方便性」
华杉老师讲道:“这更是惊人的不负责任。如果渠道只是购买的方便性,那么营销课都不用上了。那到底是直销顾客获得的方便,还是去零售店方便,还是外卖方便?是不是我们全部都改成外卖算了?4P理论讲渠道是怎么讲的?是指商品从生产企业流转到消费者手上的全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环节和推动力量之和。各个环节和推动力量是什么?不是简单的消费者,也不是简单的销售者,而是一群活生生的有强烈利益诉求的人,渠道能力首先是你对这些环节和力量的动员能力和管理能力。简单地说营销包含两件事:第一是让消费者向我们买,第二是让销售者替我们卖。”
我觉得关于「渠道」,最重要的还是『流量主权』的问题。如果为了顾客的便捷性,都改外卖了,所有的流量聚集到了外卖平台上,商家成了平台的肉鸡,不仅需要买流量,还要做补贴,羊毛出在羊身上,小商家为了盈利,只能用料理包了。
对于企业而言,发展渠道本质上还是在积累「流量主权」。
四、4C把4P中的「推广」变成了「顾客沟通」
华杉老师讲道:“这个沟通,很多人又把它理解为跟顾客的互动沟通。我想问一个问题,你是愿意推广一个东西出去就拉倒了呢?还是愿意跟顾客互动沟通呢?甚至一对一的沟通呢?我就想问一问,你沟通得了吗?14亿消费者,你能跟他们互动吗?我想最好是没有互动,越简单的推广就越好。我们前面讲过“爱干净,住汉庭”那个例子,当时大家讨论说怎么跟顾客沟通,我说最好别沟通。沟通就用你的行动去沟通,用你干净的房间去沟通,我们要做的就是推广。我们最简单的推广是什么?最简单的推广就是刷标语,成本最低,效益最大。在《整合营销传播》里面还有一个极大的错误,就是把这个整合营销传播最后又发展成了360度的沟通,就是我从广告、公关、零售、促销,基本上所有的营销工具综合地去向消费者进行所谓的沟通。听上去很美,对吧?但是他没有考虑成本。在我们营销的现实里面,①如果我们投入了大量的广告,我们就没有资源去做终端;②如果我们走的是终端管理的模式,我们就要投入大量的销售队伍,就没有财力去投广告。所以我们在真正选择我们的营销传播工具的时候,我们往往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在一个动作上面压倒性地投入,这才是最基本的兵法。如果把资源分配到360度,那么就什么也干不成。”
资源的有限性,成本因素是做所有动作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行动是为了获得成功,成功需要压倒性地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