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意: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那他怎样遵守礼仪制度呢?一个人没有仁德,那他怎么能正确运用礼乐呢?”
“乐”在这里指的是礼乐,不单是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礼是外在的一种行为规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整体规范。在孔子看来,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义道德才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没有了仁这个核心,没有了内心的真情实感,那么礼乐的外在形式又有何用呢?内涵才是关键所在。如果没有了仁义道德,那么礼、乐的问题就无由谈起。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也是礼乐的根本。心怀仁义之心,才会敬重尊敬他人,才会有合作的精神,利人的思想,才有活的开心,生命才有了别样的意思。而如果只是摆形式装样子,而没有真情实感,这样的礼乐只是一个表面功夫。好听的音乐为什么感人?因为其中灌注了情感,而不是只有技巧。只讲究技巧的演奏,也就同机器一样,虽然动听,却引不起人们的共鸣。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的一个行为准则,在不同的场合约束与放纵自己。而有了仁义的核心基础,就会用仁来对待周围事物,用仁来平衡周边的关系,释放出的善意,别人回报的自然也是拥护支持与信任。这样才算是一个良性循环。
有一种状况也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现在农村的一些陋习。农村的有些老人经常处于无人照顾的状态,可能几个孩子这家推那家那家推这家,经常连吃饭都是问题,经遑论是日常的照顾了。但一旦老人不在了,葬礼往往办的很是风光,流水席、哀乐、孝子贤孙的场面。周年的戏班子或者乡村的乐队,唱着很喜庆的流行歌。不知道是寄托哀思呢还是就为了面子好看。但实际上老人生前连看顾一眼都不肯,单看身后事,这样名声又有何用呢?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知道这让大家看到的是孝顺还是纯粹让大家看个热闹呢?
因而,孔子说,仁之在人,是本心之全德,人能全此心德,使心里常是恭敬,则行出来的仪文便都是礼。心里全是和平,则播之于声容,便都是乐。
内在决定外在。由仁德之心到礼仪制度,再表现为乐的表现形式,才是真正的由内而外的表现,也是由外而内的一个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