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第三章:八佾篇〈3.3〉
衣者郭郭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
【译文】
傅佩荣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礼做什么呢?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乐做什么呢?”
杨伯峻先生译文:孔子说:“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
钱穆先生试译:先生说:“人心若没有了仁,把礼来如何运用呀!人心若没有了仁,把乐来如何运用呀!”
陈晓芬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来遵循礼?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会懂得乐?”
【求知】
钱穆先生讲:仁乃人与人间之真情厚意。由此而求表达,于是有礼乐。若人心中无此一番真情厚意,则礼乐无可用。如之何,犹今云拿它怎办,言礼乐将不为之用也。孔子言礼必兼言乐,礼主敬,乐主和。礼不近乐,偏近于拘束。乐不兼礼,偏近于流放。二者兼融,乃可表达人心到一恰好处。
礼乐必依凭于器与动作,此皆表达在外者。人心之仁,则蕴蓄在内。若无内心之仁,礼乐都将失去其意义。但无礼乐以为之表达,则吾心之仁亦无落实畅达之所。故仁与礼,一内一外,若相反而相成。
钱先生又讲:孔子言礼,重在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孔子之学承自周公。周公制礼,孔子明仁。礼必随时而变,仁则亘古今而一贯更无可变。《论语》所陈,都属通义,可以历世传久而无变。学者读本篇,更当注意于此。
孔子思想中的“仁”,有三个层次,即: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
感悟:
一个人如果没有一颗真诚的心,又怎么可能懂得使用礼?
一个人如果没有一颗真诚的心,又怎么可能懂得使用乐?
礼的表现形式各种各样,庄严肃穆,乐即钟鼓之声。行礼、奏乐,首先必须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如果连一颗真诚的心都没有,那跟儿戏又有何区别呢?
孔子生活的年代,礼坏乐崩,即礼、乐只剩下形式而没有内涵。礼、乐只有以人性情感作为基础,才可大可久,才能产生真正的效果。一个人如果仅只是从表面上尊敬上司而已,内心却不赞同或服从他的管理,这样的上下属关系是没法持久的。只有发自内心的去尊重领导,才能把工作做好。也才能让心情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