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努力在学生阅读的时渗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着批注、补白,寻找回答问题的依据,例如“我从哪里看出来的,或者我的理由是……”
2、引导学生从小伙伴的发言中找到线索,有礼貌地进行补充、质疑、提出自己观点;
3、向学生示范串联的一些方法,例如找关键词,找异同点,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知识的迁移等,逐步形成孩子自己学习的方式。
如此下来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与文字驾驭能力会逐步提高。
(3)协作学习的能力
协作学习是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一开始是以同桌二人为一个学习伙伴小组,磨合成熟后过渡为前后四人一个学习伙伴小组。搭配原则不要求“强弱”结合,不设组长,人人交流发表,强调和谐,互助共进。
在这里我们反复强调一些原则及概念:
1、伙伴的概念
有事情和伙伴一起做,集体的力量一定比你一个人的力量强大;(合作)
伙伴有困难你尽力帮助,你有困难也可以向伙伴求助;(互助)
经常和你的伙伴分享你的快乐,你的快乐会越来越多;(分享)
经常夸奖你的伙伴.伙伴有错时,有礼貌地向他提出;(赞赏与批评)
整体活动必须一起完成,不要让自己的的行为会影响整个家;(团队、团结)
2、课外阅读的辅助:
(1)规定阅读时间:一年级在完成作业后,阅读大约20分钟左右;二年级逐步增加,教师还可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在教室或图书馆开展集体阅读;
(2)推荐阅读书目:名家名篇,自然历史各个方面均要涉猎。
(3)教授阅读方法:第一种方法:圈圈画画;第二种方法:把你觉得好词、好句、好段摘录下来,并写出推荐理由;第三种方法:批注阅读感受和疑问。第四种方法:读写结合,仿写片段。
考虑到低段孩子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在课外阅读时,我推荐孩子们使用了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一年级时,由于孩子们识字量不大,会写的字不多,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我让孩子们在课外书上圈点勾画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欣赏好词好句的精妙,使好词好句走进孩子的心里。二年级时,孩子们的识字量已有了较大提高,我便叫孩子们摘抄课外书上的好词、好句、好段,提倡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初步运用这些好词好句好段,为自己的语文学习增光添彩。关于第三种方法“批注阅读感受和疑问”,低年级的时候只不过鼓励孩子们使用,并不强制,因为我觉得很多孩子的思维还没有达到某一个点,只要求孩子们读完一片文章后,写下自己的一两句感受,有“批注阅读感受”的影子即可。(4)开展阅读活动:
阅读交流课;亲子阅读、家校共读活动;
读书卡阶段性展示,定期评选阅读之星;
(三)写作的能力: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对于这些综合能力的训练不能机械地割裂开来,应根据年龄层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低年级教学中,要做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的基础工作,为学生将来的写作做准备。
1、训练学生说:针对低年级学生发言大胆、积极的特点,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且要求有次序、有条理地说完整话。若是能用上一些精彩的词句,更要为其点赞,以此鼓励学生,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
2、指导学生简单写:把说的东西落实到书面,又是一个过程,可以先会写几句简单的句子(不会的字加拼音),由句至段,再到篇。
(1)看图说话。一二年级大多数都是写看图作文,给学生一幅图就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找出图中所表达的主与次,哪些地方能够合理的想象。理解了图意,再让学生说图意,要给够练习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说、反复地说,理清层次地说,伙伴之间比赛说,看谁说得有条理、有次序。
(2)指导学生写话。在会写简单一、两句话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写小片段。此时我会明确地告诉学生:“你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你就可以怎么写。”
(3)利用课本素材练习写话。可以补白、仿写、续写、加上想象写具体等,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层次地理解所学课文,又因为他们对内容不感到生疏,产生写作的欲望。
(4)用观察日记积累写作素材。观察日记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好办法,到了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可以让他们试着写写观察日记。学生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情都可以成为观察的对象。譬如:做游戏、手工制作,一场小纠纷、家中、邻里发生的事等等都可以成为素材的来源。但观察日记必须真实具体,同时伴随孩子的内心感受,这点也是老师必须强调的。
3、指导学生简单批改:
在二年级下半学期,我开始尝试着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互改作文,修改的要求是:
(1)修改错别字或符号。
(2)找出不合理的地方两处,说明理由;
(3)找出值得学习的地方,说明理由。
学生在互改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对如何写好这篇作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渗透思维导图的方法:
在日常学习课文的时候,我经常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规整思路,其实对于写作教学,思维导图也不失是一个好方法。因为学生对思维导图比较熟悉,每一次写作任务布置下来,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尝试着把要求或一些很关键的点、重要的词语罗列出来,最后展示在黑板上,孩子们书写的依据有了,评改的依据也有了。
当然,深度学习在具体实施中,还有许多具体的要求,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度学习才能持续开展,她需要教师,学生,甚至是家长的共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