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某一天,我有些不满地对着小朋友说:“你这学期作业都没有很早做完过,都是磨蹭到很晚,这可不如上个学期啊!”
小朋友一下子不高兴了,立马反驳:“你光看我做的不好的!”
看他这个反应,我仔细一想:
是啊,他说的对,明明开学第一周他就每天卯足劲早点把作业写完,好去踢球的;明明他做了很多努力,是后来作业太多了,他有些烦躁才拖延了。
我选择性忽略了他做得好的那些时候/方面,把他做得不符合我预期的这个点放大了。
我一不留神就指责他,那么轻易就脱口而出。
该反省的是我,不是他,他的反驳,自有他的理由。而这反驳也恰到好处地点醒了我:要多看他做得好的地方,及时鼓励。
指责,最常见的结果就是,引起冲突。
原因在于,指责发生的同时,就把本来可以一起解决问题的双方,变成了立场不同的对立面。
这指责,只是情绪发泄,不光于事无补,还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并且这也不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态度。
正确态度应该是:出现了**问题,我们要做些什么才能避免更坏的结果?
大概春节前,小朋友因为拿到读绘本得到的奖金,买了新乐高,特别开心,就兴冲冲地自己新定了个目标,想再赚点零花钱买玩具。
我欣然答应了。
可是很快就发现小家伙找那些很熟悉的、简单的绘本,一天读二三十本,为的是早点拿到钱,当时我狠狠地批评过他一顿,指责他投机取巧,让他以后选更高难度的来读才算数。
先生也站我这边,一起“讨伐”。
听着我俩怒气冲冲的数落,他脸上本来挂着的笑容渐渐凝固,脸涨得通红,后来委屈得默默流眼泪。
其实,那是我没设置好规则造成的,不能怪小朋友钻空子啊!
当然,这是我后来才意识到的一点。可大人的面子、傲慢、自以为是,让我没有再详细地跟孩子谈过这个事情。
直到今天收到老师发在群里的作业点评,我才知道自己那次的做法大大损害了孩子读绘本的积极性,很是懊悔:
那次批评之后,他对挣我的钱没什么兴趣了——读绘本的频次和主动性都明显降低。
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经验,她认为:
“阅读过程中对难度的把握非常重要。高于孩子能力的书不但会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还可能让孩子逃避阅读、逃避英语。在具体操作上,以兴趣等级和难度等级为参考,兴趣等级永远选择适合年龄的。另外,阅读时家长的及时帮助是很必要的。如果和孩子一起读,可以读适当难点的书,或者稍具一点挑战性的;如果孩子自己读,则要选择低二至三个难度级别或者更低一点的。读难度稍微低一点的书,对掌握 Phonics、提高阅读流利性和速度都很有帮助。”
现在看来,那次的指责真是太糟糕了!
那指责,直接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打击了他的阅读兴趣,并且把他推向我们两个大人的对立面,他拿我们没办法,又不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只好自己伤心哭泣。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有一句话说,当你想指责别人时,要知道不是任何人都有你那么优越的条件。
我想说的是,当想指责孩子时,想想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些什么让事情变好;当想指责某个人时,可以想想是什么原因让ta这样做的,自己处于对方的境地,是否就一定比对方做得更好。
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共情,多一些共赢,或许能避免很多冲突,融洽很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