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一门抽象的听觉艺术。喜欢音乐的朋友常常会问一段音乐表现的什么?有什么样的创作背景?描绘了什么的情景?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但这些的问题却很难回答。虽然有很多专业人士对音乐进行分析,也有不少资深乐迷在常期的熏陶中慢慢形成自己对音乐的解读,但毕竟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音乐何需懂》的作者周海宏老师却认为音乐要“懂”是音乐欣赏中的误区。“听不懂”是许多人放弃欣赏经典音乐的主要原因之一。人们会觉得自己不懂音乐,缺少音乐细胞,所以就很少去听,这很遗憾的选择。在这本书里周老师教会我们如何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妙。
周海宏博士,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原副院长,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会副会长。作为专业音乐人,从事音乐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多年,颇有建树。近年来他致力于经典音乐普及教育,1998年以“音乐何需‘懂’”为总题发表系列文章12篇,呼吁重建音乐审美基本观念。这些文章就被收录在本书中。
“音乐可以'懂',但音乐何需'懂'即,音乐完全能够以自己特有方式——连觉对应关系——表现各种视觉性、哲理性、戏剧性的内容,听众也完全可以在联觉关系的作用下,展开联想的翅膀,在音乐中尽情体验各种感受,并形成自己对音乐作品的表现内容的理解,但这不是必须的,音乐的审美方式应该是多样的。”
作为听觉的艺术,音乐传递给我们的情绪首先是通过耳朵获得的。然而,大部分时候我们却忽略了对“耳朵的培养”,过多的注重了音乐中知识性的学习。在听觉的审美过程中,让耳朵处于舒服的状态应该是大部分人的愿望。所以好的音乐应该能够让人产生情绪上的共鸣。虽然许多现代作品求新,求怪,但如果不能符合耳朵的审美趣味,很快就会被遗忘。
虽然音乐没有视觉性,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也没有语义性,不能直接传达思想。但正因为它的抽象,赋予了这种艺术形式无尽想象的空间。好的音乐之所以可以流传很久并具有非凡的影响力,正是与它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而丰富的印象分不开,模糊,不确定性的主观感受,让听觉体验更多地转换审美体验和精神内涵,听音乐也就成了层次丰富的享受。
通过书中的分析解读,让听众明白,“每一个人都可以在音乐当中体验自己的人生感受,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想象投到音乐当中去,连很多伟大演奏家都是这样的。”大家都可以通过学习,更多地体验幸福的人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并且热爱生活。无论是否听懂音乐,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触摸自己的内心,并且随着音符的律动,感受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