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报课是学怎么管孩子,没想到最先改变的是我和老公的关系。”在《王金海智慧父母实践班》结束后,上海的刘女士这番话引发了在场家长的共鸣。这门以“实践”为核心的父母线下课程,跳出了“头疼医头”的育儿误区,通过八大课程模块,将家庭教育从“管教孩子”的孤立行为升级为“重塑家庭生态”的系统工程。近日,记者深入课程现场,解析其如何实现家庭关系的全面重构。
一、从“单点发力”到“系统布局”:课程模块的底层逻辑
“如果把家庭比作一棵树,孩子是果实,夫妻关系是树干,父母自我成长是树根。与侧重“管教技巧”的基础课程不同,实践班的模块设置形成了完整闭环:
- 根基层:“开启父母智慧”“夫妻关系决定孩子的幸福”聚焦家庭能量的核心来源;
- 核心层:“破解逆反心理”“赋能沟通”“情绪管理”直指亲子互动的关键环节;
- 延伸层:“家校共育”“培养未来人才”将家庭生态与社会衔接。
这种布局打破了传统育儿课的局限。“以前参加过只教‘怎么让孩子听话’的课,用着用着就失效了,因为夫妻总在孩子面前吵架,再好的技巧也白费。”广州的林爸爸坦言,实践班中“夫妻关系”模块的学习,让他和妻子多年的隔阂逐渐消融,“奇怪的是,我们不吵了,孩子写作业也不磨蹭了。”
课程研发团队表示,八大模块是基于扶鹰10年家庭教育实践的总结。孩子的问题,根源往往不在孩子本身,而在家庭系统的失衡。比如孩子厌学,可能是夫妻矛盾的转移;孩子沉迷游戏,或许是家庭缺乏温暖的补偿。
二、模块联动效应:一个改变带动全家共振
记者在课程跟踪中发现,实践班的模块设计存在奇妙的“联动效应”——一个模块的改变,会像多米诺骨牌般带动其他关系的改善。
“夫妻关系”模块:家庭情绪的稳定器
“以前我总抱怨老公不管孩子,他越不管我越焦虑,骂孩子也越凶。”北京的周妈妈在实践班中,通过“家庭责任清单”练习,发现丈夫默默承担了房贷、水电等琐事,只是“没按我的方式管孩子”。
课程教授的方法让他们找到了平衡:周妈妈负责孩子的学习规划,理性细致的丈夫则负责带孩子运动、讲历史故事。“现在他会主动说‘今天孩子练琴有进步’,我也会夸他‘带孩子爬山时很有耐心’。”这种改变带来了意外收获:孩子的脾气明显变温和,“以前我们一吵架他就躲进房间,现在看到我和他爸爸有分歧时,会提醒我们‘爸爸妈妈,你们可以好好说话吗’。”
“家校共育”模块:打破教育的“孤岛效应”
“总觉得老师针对我家孩子”“不敢跟老师沟通,怕被认为挑剔”,这些家校矛盾在“让老师成为助力”模块中得到破解。课程教授的方法,让许多家长学会了与老师高效协作。
杭州的陈妈妈分享:“儿子上课爱走神,按课程教的,跟老师沟通后,我发现孩子在学校是有很多优点的,现在他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学习更加专注了,数学这学期期末考试提高了18分,我真的非常欣慰!”
“情绪管理”模块:给孩子的情绪教科书
“我以前生气就摔东西,孩子现在发脾气也这样。”南京的赵爸爸在情绪练习中意识到了自己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赵爸爸在家设置了“冷静角”,生气时会说“爸爸现在温度到80度了,需要去冷静角待5分钟”。令人意外的是,7岁的儿子开始模仿:“妈妈,我温度也高了,要去画画降温。”这种“情绪示范”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正如王金海老师在课程总结时所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家庭里的每个人都在成长——父母活出彼此欣赏的样子,孩子自然会长出向上的力量。”八大模块的价值,不在于教会多少技巧,而在于让每个家庭明白:当土壤肥沃、阳光充足、雨露适度,果实的甜美是水到渠成的事。
这或许就是实践班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核心特质——它给出的不是“育儿方案”,而是重构家庭生态的“系统密码”。当父母开始用整体思维经营家庭,会发现:最好的教育,其实是全家人一起,活成彼此滋养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