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一位朋友聊天,说到即将到来的新年。
朋友说,现在过年,年味越来越淡了,一点都不像小时候。
是的,年味好像越来越淡了。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大人们都在晚上去“走街”,我仍记得那时父亲带着我,去大爷爷,二爷爷等长辈们家里吃饭,喝酒,聊天。那时候,家家户户门口贴着春联,挂着红灯笼,坐在电视机前等着春晚开始。
那时候的春晚,好像没有那么多奶油小生。大多都是老艺术家。最期待的,莫过于陈佩斯与朱时茂,蔡明,宋丹丹等人的节目了。等到春晚的新年倒计时,随着李谷一演唱的难忘今宵,门外鞭炮连天,整个天空都被照亮,璀璨的星星都黯然失色。
再看看现在,年味,好像变淡了,但好像又不是。
过年的那些需要做的点点滴滴,好像都做了。大扫除,贴春联,挂灯笼,看春晚,包饺子,家人团聚,走街串巷,走亲戚...好像都没有少。但心里的那种感觉,却越来越少了。
有人说,是时代发展了,科技进步了,手机出现了,所以年味越来越淡了。好像有这方面的原因。
手机出现了,一到过年,问候这个老同学,跟那个远方朋友聊一聊,抢抢红包,收集个五福...却不见对身边的家人温暖的问候一声,也不见和家人一起讨论今年的春晚怎么样...
也有人说,是空气变差了,不让放鞭炮了,没有喜庆感了。也好像有这方面的原因。
这几年,环境质量愈来愈差,过年期间禁燃禁放政策也越来越严。不是不想放鞭炮,是买不到鞭炮。平常有人结个婚,都用扎爆气球来代替放鞭炮了。也有一定的年味在这个过程中消失了。
过年,好像越来越是一种形式了。
但以上的种种,真的会让新年变得只具有形式感吗?
我只觉得,是时代发展了,而人心却没变。
想过去,家里穷,也没那么多新鲜玩意儿,没有智能手机,没有抢红包,集五福。一家人的乐趣,都在于那些新年习俗上,都在于春晚上。每逢过年,小孩们就迫不及待的要冲出去拜年,收压岁钱。那时候,一块钱,五块钱都会高兴好一阵儿,更别说五十,一百了。
但现在,人们越来越富了。智能手机,无论大人小孩,最起码人手一部。对于一百块钱的压岁钱,小孩儿不屑一顾。一家人在春节的晚上,坐在电视机前,却没有一个人看电视机中的春晚,都低头抱着手机,跟远方那些熟悉的陌生人聊着天。偶尔有个当红小生出现了,小孩子可能会看两眼,但到了那些老一辈艺术家们的时候,没有人会去看。这,就是如今的过年。
时代进步了,人们的心却不随着变化。穷的时候,过年的年味里蕴含着对下一年变富的期盼。现在富了以后,却不知道去重温过年的温情与团圆的美好。人们都喊着过年越来越无聊了,年味越来越淡了,却不知,淡的不是年味,淡的是人心的变化。
生活越来越富足了,大鱼大肉,不再是新年的专利。人们开始对新年的美食不屑一顾,满足感也越来越低。也不认为春节重要了。人们的心里,还是像穷的时候一样,只知道注重物质的好坏,不知道去关注那精神的满足。却不知年味就蕴藏在这看似可以日常吃到的美食里。
美食可以吃到,但有年味的美食,却不能天天吃到。
现在啊,智能手机普遍了。每逢过年,远方的朋友会发来简单的祝福。往往,人们会开始和他们聊的热火朝天,倾听他们讲的那些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被家人打断的时候,只会反驳说:我和他们一年也见不到一次,多聊一会儿怎么啦?!却不知,时代的发展,让你和远方的朋友有了联系,却也开始淡化你和家人的亲情。时代变了,你却不知去更加珍惜自己的亲人,爱人。
陪伴在我们身边的家人,才是我们生活中最珍贵的。
时代发展,人心不变。不要在去关注过去所关注的物质,现在,我们的生活,应该有的是精神的富足。主动用心体会身边的亲情,温暖,才是春节的意义。
今年,放下手机,放下远方的那个熟悉的陌生人,陪陪家人,陪陪亲情,这才是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