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看的《秘密》还有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稻盛和夫的《活法》,里面主要的一个观念“吸引力法则”一直让我想不通。所谓“吸引力法则”就是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心里一直念着它,想着它,做好得到它的准备,全宇宙都会帮助!如果你得不到你想要的,那是因为你并不是真的想要它,你更想要别的!当然不可否认,梦想成真的故事是有,但是真的像书中说的这么简单,这么唯心吗?
直到我这周读到了这本书《沟通的艺术》,才逐渐揭开了那层面纱。
每个人对自己所持有的相对稳定的知觉,这就是所谓的“自我概念”,就好像一面特别的镜子,不仅可以反映出你的身体特征,还可以反映出你的其他部分,如情绪的状态,天分,喜好,厌恶,价值观,角色,等等。而这些对一个人的人格的影响,非常重要,它不仅决定了你现在如何看待自己,也影响了未来你的行为举止。而这个过程也被称为“自我应验预言”。
而这个“自我应验预言”就是开头那几本书所讲到的“吸引力法则”,它并没有那么神奇,只是如果你对某件事的发生有所期待,而且会为之努力奋斗,那么你心中所想会比没有预期更可能发生。不是一定会发生哦,只不过成功的几率会更大。
那这个行为是怎么发生的,主要分为四部:
1,持有某种期待(对自己或对别人)
2,表现出与期望一致的行为。
3,期待如实发生。
4,强化起初的期待
对于走入职场的人来说,加薪其实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没多少老板会主动提出给你加薪的,而这时候如果你特别想加薪怎么办,以我为例,这事我干过两次。
1,已经来公司大半年了,工作成效还不错,物价各种上涨,入不敷出了,特别想加薪,改善生活。(这个过程属于第一步骤,“持有某种期待”)
2,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我自己是老板,凭什么会给我加薪呢?于是我开始查数据,看工作效果是不是有提升,对比负责那一块的数据,如果有提升,那就好办了。很多人以为加薪主要是看之前工作的效果跟能力,其实不对的,老板更加看重的是,如果给你加薪了,你还能创造什么?于是着手写了一份,未来半年的工作计划以及会完成的目标。找一个合适的时机(这个非常重要),提交给老板。(这个过程属于第二步骤,“表现出与期望一致的行为”)
3,在跟老板沟通之前,我把写好的邮件,整的计划书,还有如果跟老板面谈的话,会遇到什么问题,大概跟朋友们聊了聊,得到了他们的鼓励以及一些更好的思路。最后果然如愿以偿。(这个过程属于第三步骤,“期待如实发生”)
4,最后工作上更有干劲了,更能带动团队的整个氛围,完成当初设定的目标。(这个过程属于第四步骤,“强化起初的期待”)
这样说来,是不是更简单明了,并没有那些畅销书里说的那么“神秘”。我很少看教科类的干货书籍,一来是从小到大,我们读书的时候接触了那么多教科书,似乎对教科类书籍有些偏见。二来,这类型书很枯燥,太“难看”了。三来,教科书类一般都是很早起编撰的,难免有些out,不能运用到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
结果五一假期整整两天守在咖啡厅阅读这本罗纳德·阿德勒撰写的《沟通的艺术》,被打脸,上面那部分“自我应验预言”出自本书的第二章“沟通与认同:自我的塑造与展现”,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我的疑问。
说回到“自我应验预言”以及上面“加薪的故事”,可能很多人我把它的力量归结到“自我”的范畴,而忽略到“他人”的作用。就像是你觉着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仅仅是自己感知自己的结果,更多的是通过他人怎样看待自己以及环境作用下的结果。自我应验语言也分为两种:自我强加的预言,这点不用多说,另一种就是他人强加的预言。
以前很挑食,饺子啊,香菜啊,绿豆啊,茄子啊,馒头包子面条类的通通不吃,每次吃饭都很难搞。大学的时候,同学天天在我面前说,饺子啊,多好吃,煎的炸的煮的统统都好吃;夏天的时候,吃完麻辣烫,室友嚷着这时候来碗绿豆汤是多么的销魂;馒头包子这种面食对胃可好了,拉面可劲到啦,什么?拉面不放香菜,简直没有快乐可言……最后我通通投降,变成了快乐的吃货,现在基本上没什么不吃的了……以前我算是只素食的兔子,现在绝对无肉不欢。
仔细想想我们的日常,这种自我应验预言现象也并不少见,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很大,也非常重要。我们很大程度上会成为自己相信的那个样子,也就是说,我们和我们身边的人在不断地建构和重建我们的自我。
就像下图这样,这些过程都在循环,正面的情况会更积极,负面的情况会更恶劣。人在自信的时候更容易成事,更快乐,然后更自信。自卑的时候,提不起精神做事,这样越萎靡不振,越受打击,越自卑。
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先从相信自己,并渴望变得更好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