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棉花姑娘》第二课时教学,以“为棉花姑娘寻找合适医生”为任务驱动,以小组角色朗读为核心路径,引导学生在声音的演绎中体会角色心境,最终聚焦七星瓢虫的“真医生”身份。整体而言,朗读活动的设计有效达成了预期目标,学生的沉浸式体验与自主发现令人欣喜。
一、角色朗读:声音是理解与共情的桥梁
小组合作朗读是本课亮点。学生通过揣摩“棉花姑娘”病痛中的“急切”与“请求”,其语调自然流露焦虑与期盼——语速加快、重音明显,一声声“请你帮我捉害虫吧!”饱含真切的求救之意。而对“燕子”“啄木鸟”“青蛙”的演绎,学生则自发捕捉到文本中“只会”“只会”“只”等关键词的限制性,读出了“无可奈何”的歉意与遗憾,声音里透出“爱莫能助”的坦率。这种沉浸式的声音表达,远胜于教师讲解,孩子们在语气、节奏的自我调控中,深刻体会到不同动物的专长局限,为后续理解七星瓢虫的不可替代性做了自然而充分的情感与认知铺垫。
二、朗读展示:从“听见”到“看见”的思维进阶
小组展示环节精彩纷呈。当各小组轮番演绎“棉花姑娘”与三位“医生”的对话时,台下听众不仅“听见”了角色的情感,更“看见”了问题解决的逻辑链条。孩子们在倾听与比较中敏锐地捕捉到关键信息:燕子善飞却捉空中飞虫,啄木鸟力强却啄树干害虫,青蛙灵巧却捕田里害虫——它们都“不会捉”棉花叶上的蚜虫!这种基于朗读的集体发现,使“排除非合适选项”的思维过程变得直观而深刻。朗读展示在此处超越了表演本身,成为群体思维碰撞与归纳推理的生动载体。
三、七星瓢虫:在“自我介绍”中完成认知聚焦
当“七星瓢虫”以自信的“自我介绍”亮相时,课堂焦点自然凝聚。学生通过其清晰、自豪的陈述(“我们身上有七个斑点,就像七颗星星”“我们最喜欢吃蚜虫”),迅速与之前三位“医生”的无奈形成强烈对比,瞬间领悟到“专长对口”才是核心——七星瓢虫就是蚜虫的天敌。这一环节设计巧妙,无需教师多言,学生在倾听中自主完成了“谁是真正医生”这一核心问题的最终确认,科学认知与文本理解在角色声音的交汇处自然达成。
四、反思与深化
本节课的成功在于以朗读为抓手,将情感体验、文本理解与科学认知有机融合。未来可进一步优化:
1.朗读指导精细化:对“无奈”语气的层次可再作区分(如燕子的遗憾、啄木鸟的肯定、青蛙的直率)。
2.思维显性化:在小组讨论或展示后,可增设简短提问:“从它们的回答里,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更清晰地提炼“专长不同”这一核心。
3.科普延伸自然化:在七星瓢虫亮相后,可快速展示其捕食蚜虫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科学认知更形象丰满。
《棉花姑娘》一课再次印证:当朗读成为学生探索文本的主动行为时,语文课堂便成为思维生发、情感流淌的生命场域。在角色之声的共振中,孩子们不仅理解了故事,更在寻找“真医生”的旅程里,悄然种下理性思考的种子——这声音中的学习,如此真实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