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李洱的新作《应物兄》已有一段日子,前日在书店碰到,立刻请回家,一翻开,便难以放下。
应物是一位研究儒学的大学教授的名字,只因为出版商的疏忽,于是“应物”成了“应物兄”。似乎题目本身也有一定的含义,两册书的上下各有两行小字来进行暗示,上册名为“虚己应物,恕而后行”,这句话出自《晋书·外戚传·王濛》,意思侧重于待人接物;下册名为“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意思侧重于顺应外物。也许这两句话便是对人物变化的最好暗示吧。
全书围绕着济州大学筹建儒学院而展开,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既有济大的校长葛道宏、著名教授书法家、考古学家、生物学家等学者,又涉及到政坛领导的生活。当然中心事件则是背后人物哈佛大学的儒学教授程济世先生有意回国,济大有意依托程教授建设儒学研究院,整本书即围绕这件事而展开。
读着读着,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本关于知识的书。当高级知识分子在一起聊天时,我们会发现留心处处皆学问,即使微不足道的一点,在他们那里都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孔子对于“觚不觚!觚哉!觚哉!”的哀叹,旨在“举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失其君之道,则为不君;臣失其臣之职,则为虚位。”学诗经的三大好处,“兴观群怨,事父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费鸣和应物兄引经据典,讨论“狗与犬的区别”(“犬,狗之有悬蹄者也。”);孔子将女儿嫁给自己的弟子,乔木教授亦仿古制;交通电台的美女主持人,台长亲自改为为朗月当空和清风在侧,充满了诗情画意;“雪桃”的由来;说起雾霾天气,教授引用《诗经》中的“终风且霾”来作解释等,读着读着,便会发现,原来生活中的这些我们从未在意之物竟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味。
当然,这里也有些知识是让人费解却并不在意的,如《山海经》中的动物自呼其名的习惯,其鸣自詨“精卫”,今人也如是模仿,附庸风雅;鸳鸯以前指的是兄弟,男人之间,“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论语》中没有“此”字是为何,皆以“斯”来代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