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泯心存境。谓做功夫时。于一切妄念俱息。不顾外境但自息心。妄心已息何害有境。即古人夺人不夺境法门也。故有语云。是处有芳草满城无故人。又庞公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此是泯心存境息妄功夫也。
方法三,名为【泯心存境】。包括其后几种方法中,都涉及【心】与【境】的关系。相对于方法一【觉察】和方法二【休歇】,从方法三起,觉察和休歇的深度又增加了。这里的【境】不仅仅指客观的人事物,同时还特指【心】的【对境】,即当【心】面对各种人事物的时候,在心中所形成的【情境】。此【情境】已非纯客观的客观存在,而是客观存在在【心】中所呈现的【主观映像】。就像【疑邻偷斧】的故事中所说的,一个人丢了斧头,怀疑是邻居偷去了,在他看来,邻居的所有言行举止都像是偷了他的斧头。而当他找到了斧头之后,再去看邻居,则邻居的所有言行举止都“变得正常”了。这就是说明【心】【境】关系的鲜活事例。
在传统的缘起观中,有一种缘起观叫做【相依缘起】,其观照的内容是【心】与【对境】相互依存的关系——心,是对境之心,境,是心中之对境。
【泯心存境】正是从这里作为切入点,作为用功之处。
谓做功夫时。于一切妄念俱息。不顾外境但自息心。妄心已息何害有境。即古人夺人不夺境法门也。
在用这种方法进行训练时,对于【心】与【境】,只管息心,不管外境。觉察的重点始终放在【起心动念】上,但有念起,即觉而照之,令其自灭。而不得令心纠缠外境,以致妄念生生不息。念起即觉,觉而即照,妄念自息。妄念既然已经息灭了,也就不会再攀援外境了。经常这样训练,妄念渐渐不生。心地清净,觉照清明,一片朗然。这就是古代修行者【夺人不夺境】法门,亦名【泯心存境】。
故有语云。是处有芳草满城无故人。又庞公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此是泯心存境息妄功夫也。
【是处有芳草,满城无故人】,出自唐代诗人崔涂《蜀城春》,原句为【在处有芳草,满城无故人】。禅师在此化用此句,用于比喻一种心性实修境界,即虽然处处有芳草,但因处处不留心,心无妄念,心地清净,无所挂碍,无所忆念,所以处处皆是新的风景,皆是“新人”而无“故人”。这是一种始终活在当下,清净自在的觉者的生活状态。
【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庞蕴居士语。此处引用用于形容【泯心存境】功夫训练熟练后达到的一种境界,即身在万物之中,心在万物之外,心常常处在清净、自在、超越的智慧境界中,并以此智慧遍照一切,自在洒脱。
想要通过这种方法的训练起到很好的效果,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对于【缘起性空】的究竟真理首先要有透彻的理解,知道一切外境的无常、无实、快速变化、了不可得。如果缺少这种理上的理解作为前提,对外境看不透、放不下,那么【泯心存境】的训练就很难得力。理上透彻了,再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方法,不管是【觉察】,还是【休歇】,还是【泯心存境】,还是后面将要说到的各种方法,才能定下心来,一门深入,精进实修,矢志不移,功夫到时,自然妄念无生,净光赤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