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点评训练营22/90

【今日新文】及【作业要求】

李克富‖传播科学的正能量

作业:希望认真阅读后掌握我所谈到的6部分内会容,尤其从心理学角度思考:张悟本为什么能用一把绿豆就忽悠了那么多的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多的名人对于“大师”王林会顶礼膜拜?曾治死过市长并蹲过大狱的“神医”胡万林,怎么可能在出狱不久还会如法炮制继续祸害人?……再看看铺天盖地的“养生”泛滥,多少人正因愚昧而心甘情愿被奸商所骗!

李克富‖大道理都是废话

思考:波普尔说,科学不能靠证实而是证伪,我期待那些能证伪我的人!证伪真理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而知道真理却不能付诸行动的人,和那些不知者无异。


【作答】

向左还是右?

⑴从心理学角度思考:张悟本为什么能用一把绿豆就忽悠了那么多的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多的名人对于“大师”王林会顶礼膜拜?曾治死过市长并蹲过大狱的“神医”胡万林,怎么可能在出狱不久还会如法炮制继续祸害人?……再看看铺天盖地的“养生”泛滥,多少人正因愚昧而心甘情愿被奸商所骗!

①我个人觉得之所以出现以上现象,主要原因有:省钱、从众、科学素养低(学历与科学素养不成正比)、老-中华-传统文化(与此相关的全都是坑蒙骗产业链)。

然而,大众选择盲目信任大师,也有可能不一定是其科学素养差,也可能只是不了解医疗知识也懒得费心思思考原理,而且相信这些并没有很贵的成本,许多人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反正也没什么坏处。但当试的人多了,总有那么几个有用或自认为的,其他人听说后没办法辨别真伪,跟风者也就可能成为狂热的追随者。

②以下部分是我的摘抄,出自:精神科专家苗国栋先生《超价值观念和养生行为》一文。他从另外的角度回答了老师的那个问题,读来听听,受益匪浅。

精神病学教科书有一个症状概念,叫作“超价观念”。按照许又新教授的说法,“超价观念是一种直接涉及自我的确信,这种观念片面而偏激,以致不被同一文化和亚文化的大多数人所接受,且常常导致人际冲突。”“就人格和个人经历而言,超价观念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区别于妄想的最重要之处。超价观念有相当的事实依据,并不明显歪曲事实本身,推理也大体合乎逻辑,因此听起来是颇有道理的。”有的教科书指出,超价观念对病人的生活态度、方式都有极大影响,成为其“生活指南”乃至“人生哲学”。
根据我自己在临床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我认为,超价观念是病人在其优势情绪影响下,在选择性且僵化的认知模式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观念、判断或者坚定的信念,往往会成为主导患者思维、行为乃至整个人生态度的生存哲学。超价观念具有绝对化、非理性和非黑即白的排他性特征,是一种“想当然”思维模式的产物。例如,一个素食主义者坚信只有素食才是唯一健康的饮食,在饮食安排上几乎绝对化地遵从其信念,从不“破戒”,并在各种场合大肆宣扬其信念,期望他人也无条件接受、遵从乃至坚信这样的观念。

本文花了不少篇幅说超价观念,其实是想说,在中国大行其道的养生文化或行为就是一种受文化背景影响极大的超价观念及其产物。

我的理由如下。
首先看养生文化或观念的情感或情绪因素。作为一种动物,求生、规避死亡风险是本能性的行为或选择,而因人类个体具有深刻理解死亡含义的思维能力,就会比其他动物更恐惧死亡,也就会更积极地规避死亡风险,追求更长的寿命。死亡恐惧——人类成员恒常的焦虑,便是形成养生文化及行为这种超价观念的优势情感。
其次,信奉养生文化和行为的人普遍存在以符合其优势情绪需求的“想当然”认知模式,即在优势情绪影响下的选择性、僵化、执拗的认知模式。受这种认知模式左右,他们会在死亡恐惧优势情感驱动下,倾尽全力收集符合其“标准”的支持性证据,不仅将支持其信念的“孤证”或偶然性现象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看待,还将似是而非的信息看作是支持性证据。相反,他们对悖逆其信念的信息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忽略、排斥这些包含足够科学意义的信息。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医学对知识的先验性验证模式也是这类由超价观念衍生出来的养生文化与行为盛行的土壤。中国传统文化的说理形式是重“道”而轻“实”,容易出现以符合个体情感需求的主观臆测作为做出结论的根据,而不重视通过实证性的科学方法验证事实再做判断、做结论。中国传统医学的自我宣传模式也助长了养生文化和行为盛行,几乎所有的中医都会在不同的对象面前宣讲其“成功案例”,宣称其治愈了多少该类疾病的患者,却绝口不提那些“搞砸了”的个案。这样选择性的夸张宣传,容易导致对某一“疗法”的盲目崇信,风气蔓延到与健康生活相关的养生问题上,自然一脉相承。

就我几十年人生经历所见识过的种种养生行为甚至“祛病”疗法,无一不是有较多盲从信众的超价观念产物。例如鸡血疗法、甩手疗法、红茶菌疗法以及后来的张悟本“茄子绿豆疗法”等,都曾经风靡中国,各领风骚。甚至,这样的超价观念还带来了另外的社会问题,如弄虚作假的健康产品广告宣传和各种养生骗局。从上当者以老年人居多这一现象看,也间接地支持了养生闹剧就是超价观念的产物:老年人有更强的死亡恐惧,也更容易被由此决定了的选择性思维模式“带到沟里”而不自知。

我想,当我们摒弃了本质上属于超价观念的养生经,我们就离真正的科学近了些,离精神疾病远了些,离骗子也远了些。何乐不为呢?

③针对老师这个问题,我还找到了一篇文章,论述的大致意思,是说面对疾病问题时大众的普遍心理在于更喜欢要一句可行的准话,而不是符合逻辑的“科学”诊断,以下文章幽默诙谐,发人深省:

      《“医生,请你给我句准话”》
        在开始今天的主题以前,我们先来想象一个场景。假设你查体发现肺上有一个3厘米的肿块(呸……假设的都是假的),非常符合肺癌的表现,没有其它部位的转移,基层医院的医生给出了早期肺癌的诊断。为了手术,你到大医院,先后找了两个胸外科专家就诊。
A专家拿过你的CT片一看,马上自信而又肯定地告诉你:“这就是肺癌,早期,尽快手术,手术效果非常好!”
B专家拿过了你的CT片,反反复复地看了好几遍,然后给你说:“你这个病吧,应该是肺癌,但是也不能完全确定,我需要在手术中送个快速病理,以明确诊断;分期上来说呢,没有发现转移,应该是个早期,但是也不能保证有亚临床病灶,也许手术后的病理会发现有淋巴结转移;如果是早期,预后还是非常好的,一般来说,有50%多的病人会生存5年以上,但是也有近半的病例会在5年内死亡,其中大部分死于癌症复发。哦,这几年肺癌治疗进展挺快,生存期应该更长一些了。”
请问你会给哪一位专家打高分呢,你会相信哪一位专家并请他为你做手术呢?
大部分人会说:“当然是A专家了,他看CT片的水平那么高,一眼就看出我是早期肺癌,并且对手术效果非常自信,医术肯定差不了!”事实也是如此,A专家更易于得到患者的信任。B专家那样的医生已经很少了,活不下去嘛!
前几天看过一篇文章,是物理学家兼作家万维钢写的,题目是“专家,给我一句准话”。这篇文章介绍了一本书,名为“FUTURE BABBLE”,作者Dan Gardner住在渥太华,是一位精通历史和法律的作家。我没有找到原著,在网上检索了一些介绍和书评,感觉这本书转达的理念非常靠谱。
在内容简介中,作者就写道:
1908年,有专家宣布欧洲不会再有战争;然后是惨绝人寰的一战二战;
1967年,专家说苏联在2000之前会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24年后,苏联就不复存在;
2008年,石油价格飙升至每桶140美元以上,他们称油价将很快达到200美元;几个月后,油价暴跌至30美元。
面对现实吧,专家预测的准确性甚至不如那个叫保罗的章鱼。
狐狸与刺猬

那种特别自信的专家,被称为“刺猬”;另一种不那么自信、说话模棱两可、进两步退一步、这个也可能那个也可能的专家,被称为“狐狸”。

论治学态度、学术严谨、认真负责,狐狸比刺猬强得多,例如B专家;但是,论受欢迎程度,人们绝对是更喜欢刺猬,就像A专家。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说服别人的关键,不是知识水平,不是技术高低,而是自信,最好是谜一样的自信。直接给出答案,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越明确越好。可以有意外惊喜,可以来一个威胁,但是关键的是一定要有结局,困难必须要解决,敌人一定要被消灭。
书中描述了这么一个实验。第一组被明确告知会被电击20次,每次电击的强度都相同而强烈;第二组不知道自己会被电击多少次,也不知道每次力度有什么变化。结果,尽管第二组遭受的电击较少且较轻,但是还是感受比第一组差很多。第二组感受差的原因,就是“不知道”三个字所带来的不确定感。
人们是不能忍受不确定感的。
对于未知的现象,即使造也要造出一个解释来:
天为什么会下雨?因为有龙王;
人死了到那里去?天堂或地狱;
太阳为什么少了一半?天狗吃了;
为什么又不少了?天狗吐出来了。
对于未知的风险,就想办法创造一些“确定感”:
出海打渔太危险怎么办?出海前先拜拜神仙;
对于结婚后的生活有些忐忑怎么办?请大仙选一个好日子;
干了坏事要下地狱怎么办?敬佛信上帝;
考试考不好怎么办?拜拜贺银成!
对于医学健康知识,人们也无法忍受不确定的回答。
“吃什么对身体好?”
狐狸回答模式:
“饮食要均衡,控制热量,主食以全谷为主,多吃水果蔬菜,少吃红肉加工肉,少吃点油盐糖。”
“你的回答一点都不明确,我受不了这种不确定感!”
刺猬回答模式:
“绿豆,就是绿豆,绿豆保健康还治百病!”
“哦,这才是好专家,我感觉好多了!”
“吃什么能防癌?”
狐狸回答模式:
“没有任何单一的食物会有防癌作用。要靠这些原则:维持健康体重;控制热量摄入;饮食均衡、多样化,遵循健康饮食原则。”
“你的回答一点都不明确,到底让我怎么办!”
刺猬回答模式:
“红薯、大蒜、胡萝卜、番茄和绿豆。”
“哦,这才是好专家,我感觉好多了!”
“化疗后白细胞低吃什么好?”
狐狸回答模式:
“没有什么食物对化疗后白细胞下降有特殊作用,如果出现化疗后的副作用,看看郑医生公众号里关于饮食的一些文章,均衡饮食,保证营养,身体好了可能会有帮助。”
“你的回答一点都不明确,到底具体吃什么!”
刺猬回答模式:
“五红汤,用枸杞、红枣、红豆、红皮花生米、红糖放适当的水熬煮,一定管用!”
“哦,这才是好专家,我感觉好多了!”
好了,刺猬就是这么养成的。人们相信那些能够给出明确答案的专家,狐狸的见解难以传播开来,人们根本就听不到看不到狐狸的见解,就算是听到了也听不进去。
而刺猬专家却大行其道。神医张悟本为什么能够名扬天下?因为他对疾病养生给出了一个明确的不能再明确的推荐——绿豆!
现在回到专家预测准确度为什么不如章鱼的问题。因为你听到的预测都是刺猬发出来的,那根本就不是专家,而是实打实的“砖家”!
狐狸才是严谨求实的高水平专家。他们
相信各种可能性,不那么自信;
知道很多事情,注重可能性和概率;
善于多角度分析,随着事件的进展不断修正甚至推翻自己的结论;
因为他们的不确定性,而非常不受欢迎。
确定性,是一种极大的心理安慰;只要是确定的,哪怕是坏消息也是好的。这就是刺猬专家的成名捷径、生财之道。
追求确定性感觉的人,思维方法可能需要升级。其实,人千万不要怕自己处于矛盾状态。
钱钟书先生说过:“智慧的代价是自相矛盾。”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有这么一句话: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而且还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对于任何知识,我在接受的同时,都随时准备着接受新的信息,对这个知识进行升级、调整、甚至放弃。我不会轻易说出“我认为”三个字,就算是说了,也会允许自己改主意、变结论,不会因为怕“打脸”,就停止对任何问题的重新思考。
我今天说的可能都是错的!

③关于怎样才能有效普及科学知识,使大众免于被骗呢?我从网络上找到了以下文章,供参考。

我用了这七种武器“夹带私货”做科普
原创: 顾中一  营养师顾中一 
大家好,我是顾中一,是位科普工作者,做了十年科普,这是我的第531篇科普文章。全文5000字,希望此文能帮助到更多的同行理清科学传播该怎么做,将科学传播的火把传递下去……
1.科普讲证据不等于搬证据 (吃瓜群众仔细看这部分就够了)
专业人员也是公众的一份子,其个人言论往往对公众更有启发
科学话题的事实判断有唯一性,面对非科学话题对不同的价值判断也应尊重
指南只是供医生决策时参考,科普作品应当易于公众理解、接受和参与
2.科学传播也要讲科学
单纯灌输知识的科普套路已经过时了
科普该怎么做也可以用科学方法研究
我刚发了篇影响因子8.8的SCI文章谈社交网络科学传播
3.科普面临的困境
价值观多样,缺乏学习动力
认知能力有限,注意力稀缺
缺乏对传播者的信任
4.科普的七种武器
通俗易懂讲故事
公开透明
重视互动
量身定制
娱乐化
碎片化
打造意见领袖
这两天微博上有个关于“原创科普标准”的话题,科普圈里的三位著名科普人—方舟子、裴洪岗、范志红因为科普作品怎么才能算“原创”发生了争论。
核心主要是两件事:
范老师提出一个三级原创的分类标准:“科普从观点和数据开始原创是一级原创”。
裴医生提出:“个人发表未经同行评议的观点不是原创科普而是夹带私货”。
在我看来这两个科普的标准都过于严苛,经不住推敲。范老师的观点我作为同行很容易理解,发微博解释过,其不合理之处已经被方舟子和裴医生批判过,她也主动退出了讨论,我这里就不提了,重点说下后者。
一:科普讲证据不等于搬证据
裴医生反复重申的原话是:“科普作者将自己未被评议、验证的研究、观点、看法、建议写进科普而且不注明是个人看法,那不叫原创科普,那叫夹带私货。”
我们举个具体例子:
陈小舒医生参与此次讨论时提到4-6月婴儿要不要补铁剂的问题,她说自己的观点也与美国儿科学会不符,裴医生表示那么应该摆出权威机构的推荐,但据我所知这个话题几家权威机构的意见也是不一样的。
还有辅食添加时机,WHO、中国营养学会都建议6个月添加,欧盟则是建议4个月,孕期铁筛查和补铁美国的权威机构2家同意两家不同意,昨天也有人提到维生素D补充的问题,我更是可以列出十几个权威医学机构不一样的建议。
岂不是从我筛选参考文献起就是私货了?不然科普只能这么做了:
“这个问题,目前有10种不同意见…… (接下来抄几千字) ” 
读者岂不是要懵了?
跳出医学问题,一个大气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士科普全球变暖的问题时能避开碳排放吗?对于政策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难道科普时表达一下个人看法就要被冠以“夹杂私货”之名?要知道专业人员也是公众的一份子,其个人观点背后价值判断、逻辑推理往往对公众更有启发。
科普应追求严谨的道理相信大家都能理解,科普作品、专家观点、指南都应重在传递科学的主流意见,也必须看中证据,科学话题的事实判断有唯一性,任何科学工作者都应严肃对待,错了就该被批判,面对并非纯科学话题时,对于不同的价值判断也应尊重。
即便按照循证医学,决策时也是要结合最佳临床证据、对象的价值观和意愿以及决策者经验的,而非对证据的生搬硬套。何况指南本身并不是多高级别的证据,只是供医生决策时参考,科普作品更是应当易于公众理解、接受和参与。
因此,我自己在科普作品中是会尽量给出个人判断的,比如维生素D的话题我在既往科普时除了结合RCT原始研究结果(最佳临床证据),还会考虑对象生理状态、肤色、美白诉求、各地区各性别职业年龄的维生素D检测数据、检测方法成本和准确度、缺乏后果、不足后果、户外习惯、纬度、雾霾、产品剂量价格、过量风险、服用过程风险、产品法规、购买渠道、产品评测数据、收入水平…… 
以上还只是膳食因素影响最小的人群和营养素,实施时只需买了补充剂每天吃就行,可想而知当膳食因素影响大的情况下又会有多少可及性因素需要考虑,而这些都是我作为营养师每天遇到的问题。很多营养话题非常贴近生活,考虑到混杂因素影响巨大、研究成本极高,往往都没有高质量临床证据,我在决策时所参考的"最佳证据"  很可能证据强度比较低。
如果这些判断都算是夹带私货,那我宁愿背负这个骂名。
二:科学传播也要讲科学
当然,这也可能是大家对“科普”定义不一样所致,昨天还有人说科普就应完全客观、摆证据、不要带任何个人情绪……  其实科普应该怎么做也是可以用科学方法研究的,已有了很多研究成果。
在科学传播这门学科刚刚兴起时,普遍认为只要公众对科学了解越多、就越会与专家意见一致,因此不停灌输知识就好,这是著名的缺失模型,但这种模型过于简陋,早已不符合快速变化的时代了。
这里自我介绍一下,我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公共卫生专业,传播学的课程上过两个学期,有关科学传播的论文自认为比一般医生读得多。
科普,顾名思义就是科学的普及,随着科学的发展,科普的意义不言自明。有效科普可以让人们面对问题时对下一步行为的风险、收益和成本有着更为准确的认识,从而作出明智的选择。
如何做到更有效科普呢?早在二战后学者们就开始关注并开展了很多研究,与之相关的有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1985年英国皇家学会发表了重要报告《公众理解科学》,此后创办了不少相关的学术团体及相应的刊物,构建了很多不同的理论模型。虽然大多模型和数据迄今还是很简陋,但也是可检验和推翻的,可对科普实践有一些启发。
就在三天前,我作为第一作者有关社交网络科学传播的观点性文章《社交媒体时代的疫苗危机》刚刚被经过同行评议的SCI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IF 8.8)接收。
我其中指出社交网络意见领袖(比如裴医生这样的)在影响力方面天然有着巨大的优势;应该建立双向沟通的平台,让公众随时获得信息、专家基于公众反馈调整服务等等……
三:科普面临的困境
传播学角度分析,科普效果不尽如人意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价值观多样,缺乏学习动力
最早的时候,科普只是科学家在讲述他们希望传达的事实,这种传统科普建立在科学主义意识形态背景之上,隐含着科学就是好的、普及知识应是自上而下的意味,对于受众获得信息过程的复杂因素缺乏重视。
后来逐渐意识到要想通过科学传播改变人们的判断,传播的信息、不同的价值观、媒介、文化都会有影响。[1] 相比之下现代科普或者说科学传播则越来越重视平等交流、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活动,科普的主体也不仅仅是传统科普所强调的科学家群体,转向了大众传媒。[2]
然而随着传统媒体逐渐式微,特别社交网络的兴起,多中心的人际传播更为频繁, 新媒体上你我的信息流都是自己筛选出的,你在微博上关注的越来越是和你兴趣相同的人,“受众”这个词都开始变得过时,传播很可能永远只局限在很小的范围里。
即便信息传播到了眼前,价值观会决定人们是否愿意获取和接受这些信息,人们会怀疑与你目前信仰相反的的科学证据。更可怕的是,价值观想要改变事实上太难了,一般认为在生命历程中整体趋于稳定。[3]
在中国,一般公众没有非常强的动机去参与科学传播活动,也少有实质需要公众参与的重大科学问题,科学家在传播科学时也不在意传播效果。相比之下在一些国家,公众是否感兴趣是有可能决定到科研基金分配的,科学传播已经不仅仅是单方面传递信息,越来越多的公共决策也需要在公民在社会中形成共识才能推动。
说到这里我倒是暗自庆幸,营养等健康知识的科普能够直接使人获利,大家天然就有动机接受营养学传播,算是让我占了便宜,当然这可能也是张悟本之流横行的原因。
2.认知能力有限,注意力稀缺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学传播可以说是每个社会人都离不开的活动,总会有一些新兴的科学理论涌现,很多知识都会超出一般人的认识框架,在专业人员看来公众总有持续学习的需要,但遗憾的是,传播学者发现人类的心理认知机制是很难主动去关注和学习科学的。[4]  虽然科学知识人人需要,最有效的学习渠道仍然是学校教育……
此外还有注意力、流量的稀缺,一款王者荣耀吸引的注意力可能远超全世界所有科普工作者的努力……
3.缺乏对传播者的信任
这里说说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转基因话题,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很明确:“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已通过安全性评估并且可能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险。此外,在此类食品获得批准的国家普通大众对这些食品的消费未显示对人类健康的影响。”[5]但是类似观点就算让公众知道了也无法完全说服对方。
著名的“逆火效应”就是指有着相反观点的人在面对某个更正的信息很可能不但不被说服,还会更加坚信原先的观点。甚至持任何一方观点的人常常会认为他们所接触的媒体都是倾向于另一方的,这在传播学中叫做“敌意媒体效应”[6] 。
普通公众面对完全陌生的关键词时,更愿意相信对此作出解释的科学家个人,而只有当他们先信任了科学家之后,大脑认知系统才开始去接受这些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和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对比,得到结论。
人们还会怀疑科学传播者的利益会不会和传播对象有冲突?理想中,二者的利益应当是一致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不但科学传播者个人容易被收买,即便是在发达国家,科学团体也很容易政治化[7],比如说气候、进化论等话题,涉及到公共策略,各方利益集团都可能会找自己的科学家群体来站台,且不说东窗事发后这会降低公众对科学共同体的信任,即便在当时,普通公众也容易留下这个话题是有争议的印象,既然有争议,就不容易接受某一个确定的结论。
四:科普的七种武器
困难重重就要放弃吗?当然不是。传播学、心理学甚至是市场营销的很多技巧都可以给科学传播带来机会。
1.通俗易懂讲故事
研究发现,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往往会更相信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评估科学主张,面对科学争议,人们无所适从的时候也容易相信容易理解的一方。这就使得科普的人员在表达的时候应当注意通俗易懂,这样可以让有一些观点即便科学上有瑕疵,也让人感觉到比较踏实[9]。
我在作为科普比赛评委的时候经常审阅非本专业的作品,我一般都会建议尽量少用专业名词,或者至少打个比方或者通过故事来说明,虽然可能会牺牲部分准确性,但传播效果会好很多。
看过TED演讲的人都会发现,往往讲者都会先讲一个发生在她身上或者遇到过的一件事,虽然绝大多数情况下个案在科学角度意义并不大,但人类无数年来学习知识的方式其实就是听故事,而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分析。一个好故事也更容易抓住大家的注意力,这方面科普作者甚至可以去学习一些编剧知识。
2.公开透明
科学家呈现的事实可能最为可靠,但科学家往往没有能力为整个社会做出价值判断,作为科学传播者更应当承认价值观的差异,以公开透明的态度来解决分歧。
可以把精力放在设计传播方法流程上,找到一个比较稳妥的操作准则,比如注明参考文献、公示利益相关、注明适应人群、主动区隔哪些是基于科学的事实、那些是受到价值观影响的观点等等。另外跨行业交流时也需明确各种术语的定义,非常清晰地界定操作方法,以免事实上造成误导。
3.重视互动
站在比较高的层面,环保与经济发展、生物多样性和居民贫困等社会科学问题是相互作用、相互矛盾的,科学家也会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很多时候需要将公众审议与科学分析结合起来,彼此信任。
公众参与也是科学传播的一种形式,很多话题可以在社交网络上讨论,让公众参与其中,不应设置明显的分界线。专业人士与外部人士共同进行科学政策的交流,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就我个人而言,我平时微博的几乎所有评论都会看,在公众号后台也设置了自动回复,大家有问题留言可以随时推送给你我写过的几百篇文章,同时我也可以根据留言和评论来写新的作品、改进不足。
4.量身定制
目前科学传播领域已经有了比较推荐的作品生产流程:
1.由专家制定人们进行决策所需要的背景信息。
2.抽样调查大家的信息储备,获得作为一个外行进行决策时的分析模型。
3.比较专家模型和外行模型之间的差别。
4.根据传播对象的认知特点、行为模式等进行传播方案制定
……
总之,科学传播一定要紧贴受众个人情况。甚至于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的科普信息也可以针对个人生产、剪裁、投放、跟踪。
5.娱乐化
科普作品同样可以借助流行文化的形式和元素,比如动漫、影视剧等,甚至于“标题党”、“蹭热点”也是打破阵营和渠道的重要技巧。
6.碎片化
很多时候专家的直觉是不可靠的,可能会误解公众关心的内容,给出不必要的复杂信息,倒不如精简核心信息,以碎片化的形式去呈现。一张图片、一句口号带去的行为改变、留下的印象可能并不亚于一本书,生产和传播的成本也会比较低。
6.打造意见领袖
如果是长期做健康传播,为了解决前面提到过的公众信任度、认知能力有限的问题,建立一个可信、权威的独立个人形象也是一种技巧,当然这也需要个人持续性地产出和维护,一般人难以坚持,同时也要学会一个人面对广泛的质疑,如有错误应及时回应和改正。
感谢您看完了这篇长文,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当然,就像我文中所讲,价值观的改变其实是非常难的。

关于波普尔以及他的理论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7.28-1994.9.17),犹太人,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一个犹太裔中产阶级家庭,毕业于维也纳大学。1928年,他获授哲学博士学位,1930年至1936年间在中学任教。1937年,纳粹主义势力抬头,波普尔移民至新西兰。他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即基督堂市)的坎特伯雷大学任哲学讲师。1946年迁居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讲解逻辑和科学方法论,1949年获得教授职衔。1965年,他经女皇伊丽莎白二世获封爵位,1976年当选皇家科学院院士。1969年从教坛退休后,他仍活跃于知识界。20世纪最著名的学术理论家、哲学家之一。

波普尔


什么是科学?
文 | 卡尔·波普尔


    波普尔的哲学体系,重点在于批判的理性主义,这即与经典的经验主义及其观测-归纳法泾渭分明。波普尔尤其反对观测-归纳法,他认为科学理论不适用于普世,只能作间接评测。
    他也认为,科学理论和人类所掌握到的一切知识,都不过是推测和假想,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入了想象力和创造性,好让问题能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框架中得到解答。
    人们只能依靠仅有的数据来树立这一科学理论,然而,此外又不可能有足够多的实验数据,能证明一条科学理论绝对无误。

    例如,人们在检测100万头绵羊后得出“绵羊是白色的”这一理论,然而检测之外,只要有一只黑色的绵羊存在,即可证明前面的理论错误。谁又能无穷无止地检测绵羊,以证明“绵羊是白色的”理论的绝对无误呢?

    这一“可错性”原则所推演出的“真伪不对称性”(真不能被证明,只有伪可以被证明),是波普尔哲学思想的核心。
    波普尔高度评价了休谟对归纳法的批判,虽然他对休谟和归纳逻辑主义的批判是牵强的,但他对基础论的批判是相当有力的。基础论是指人们普遍相信,知识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经验科学的基础是感觉基础。
    这也正是归纳法的根源所在。他指出经验基础论将科学分为两部分,一是观察和实践所得到的基础。二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理论。而人们普遍忽略了,观察和理论不是独立的两种理论,任何观察都受理论倾向的影响。这里可以发现不准定原理对他的启发。

    波普尔同意对偶然真理的界定,但他强调这样的经验科学应该服从一种证伪主义。证伪主义至少存在两个优点。
    第一,科学理论的表达一般为全称判断,而经验的对象是个别的。所以,经验如果用来证实理论,那么它将是无法穷尽一般的理论的。所以,经验的真正意义在于可以证伪科学理论。
    第二,证伪主义可以避免对错误理论的辩护和教条。如果坚持实证主义,那么一旦出现与理论相悖的经验,人们便会做出特例假设或特殊的限制以使得理论能满足经验。但实际上这样的设定往往是极不科学的。证伪主义使人们相信所有的科学都只是一种猜测和假说,它们不会被最终证实,但却会被随时证伪。
    证伪主义应采用试错法。这是指人们应该大胆地提出假说和猜测,然后去寻找和这一假说不符合的事例。根据事例对假说进行修正,不断重复这一过程,乃至将最初的假说全盘否定。试错法对理论的修改和完善是没有止境的,试错法的结果只能是一个较好的假说,但不是最好的假说。最好的假说是终极真理的代名词,和科学精神相悖。

    波普尔同样想整合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冲突,但他同时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承认,知识起源于一个不变的基础。唯理论认为这个基础是普遍必然的原则,而经验论认为它是人的经验感觉。
    波普尔用这样一个模式来描述科学知识的积累。
    P1->TS->EE->P2,对于问题1,人们提出假说尝试解决(tentative solution)它。然后通过证伪来消除错误(error elimination),进而产生新的问题2。随着问题的深入,对问题作尝试解决的理论的正确性也就越来越高。科学知识的积累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长,而更应该是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质变。
    由于波普尔所处的时代,他的学说受到了达尔文主义和量子物理很大影响。他认为,在上面这个模式中,TS并不只有一个,对于一个时代的P1来说,同时存在着多个解释方案,而最后能脱颖而出的只有一个。只有通过严格的检验,才能被保留在知识体系之中,而其它的方案都被淘汰。此外,他反对机械决定论。
    即通过足够的知识,我们可以断言下一时刻的每一个事件。他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模式既是开放性的,也是非决定论的。人们不能完全预测科学知识的未来状况。最后,他还认为理论的革新和进化论中的突变一样,存在某种非理性因素,虽然这些理论本身是理性的产物。

    波普尔的主张其实是一种对于理性的批判。真正的理性在于它可以接受批判,不迷信,不盲从的批判和探索是理性真正的精髓所在。波普尔的理性态度是,我可能错,你可能对,通过努力,我们可以更接近于真理。
    科学之所以科学在于它既可以被证伪又不服从任何权威。很显然,这不是一种完全的理性主义,他不坚持理性能够解释包括理论自身在内的一切现象。
    在他看来,证明各个学科其固有的价值预设是没有确定把握的,而且不免落入循环论证的圈套中去。如果一个人坚持理性主义,那么他本身就是有非理性主义因素的。因为他存在这样一种价值预设,那就是,理性主义比非理性主义更有优越性。
    波普尔也承认,非理性主义比理性主义在逻辑上更具有优越性,那是因为它不需要对自身的存在提供合理辩护。但同时波普尔否认彻底的非理性主义,他说,完全的理性主义只会给人带来思维上的困惑,而完全的非理性主义却会造成社会的祸害。
    所以,理性和非理性主义之争,逻辑上不能提供答案。但在伦理道德关系上,在价值判断的领域上,理性主义比非理性主义的优点多的多。
    所以,波普尔没有过多地在科学哲学上突出两者的对立,但在社会政治哲学中,他以理性批判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对立作为矛盾的焦点,猛烈抨击了开放社会的敌人。

后记:“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后由日本学界从英文的“Science”译为“科学”,特指专门的“个别学问”或“分科的学问”,甲午海战后引入国内。达尔文曾经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这个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科学要发现的是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至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而规律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但科学所验证、论证的是唯一不变的真理么?波普尔对科学的经验和理论基础做了重新分析,指出科学基础论的“真伪不对称性”,由于实验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无法完全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但实验却可以随时有可能验证其错误性。于是,作为科学理论的一个很重要条件即可证伪性,成为了波普尔哲学的核心思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744评论 6 50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505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3,105评论 0 35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242评论 1 29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269评论 6 38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215评论 1 29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096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939评论 0 27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354评论 1 31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573评论 2 33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745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448评论 5 34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048评论 3 32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83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838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776评论 2 36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652评论 2 354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