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胡老师不胡说之【《项链》解读】

课堂实录胡老师不胡说之项链解读

《项链》是一部好的作品吗?在我看来,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

一方面,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小说。作者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他在这篇小说中巧妙的使用了翻转的技巧,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文贵曲折,平铺直叙的文章没有多少可读性。《项链》读起来就非常有趣。而且,这个故事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悬念。主人公玛蒂尔德后来怎么样了?故事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好故事的特点,就是既有起伏的情节,又有遐想的空间

另一方面,这不是一部好的小说。主人公玛蒂尔德虽然一开始爱慕虚荣,但在丢失了项链之后,她勇敢地承担责任,买了真项链还给朋友,十年时间偿还债务,为此,自己也丧失了青春,难道这不是高尚的品德吗?但她的美德有美好的回报吗?没有!她从朋友那里借来的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听到了这个消息,会有何反应?如果是我,我会奔溃的。这是世界,善良和邪恶没有区别,甚至邪恶的人志得意满,善良的人穷困潦倒。这真是荒唐!这个小说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它没有好的结局。它嘲讽了善良,让美德被解构,让人落入虚空。

莫泊桑为什么写这样一部小说呢?这也许和他的生命经历有关。莫泊桑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过着良善的生活;他的父亲却是一位浪荡子,过着放纵肉体情欲的生活。莫泊桑一辈子都处在挣扎中,他到底是要效法母亲,还是要效法父亲?莫泊桑的挣扎,和一个前提性的信念密切相关,那就是上帝是否真实。如果上帝是真实的,他就应当效法他的母亲;如果上帝是不真实的,他就应该效法他的父亲。

莫泊桑在这种冲突的信念中选择了哪一个呢?行动最能表明人之所信。据美国作家弗兰克·哈里斯在《我的生活与爱情》一书中的描述:“莫泊桑多次与我说,只要是他看上的女性,就一定能抱在怀里。”莫泊桑早年染上了梅毒,后来又患上了抑郁症,最终,他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终年42岁。这位一生与上帝争战的人,和尼采一样,应该被宣告:“上帝未死,但这个人已经死了。”。

《项链》之所以能够成为莫泊桑的经典之作,因为这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可惜的是,莫泊桑没能走出他内心世界的幽暗,他的作品没能给人带来光明,因为他灵里没有光,只有黑暗。

人应当怎样活着?这和我们如何看待上帝的信念密切相关。和莫泊桑同为法国人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神学家帕斯卡给了我们一种全然不同的视角。帕斯卡认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相信上帝都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上帝存在,我相信他,死后就可以得着永远的生命;即便上帝不存在,我却相信他,也没有损失,人本来就该过良善的生活。反之,如果上帝存在,人却不相信他,人就要遭受地狱中无穷大的损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相信上帝都是最理性的选择。

遗憾的是,莫泊桑的人生选择了错误的道路。他没有追随母亲的敬虔,却追随了父亲的放荡。即便他不相信上帝,如果他过道德自律的生活,他也不必饱受梅毒带来的身体之痛与抑郁带来的精神之痛。是谁创造了道德律呢?岂不是上帝吗?不认识上帝的人,哪怕是敬畏上帝所创造的道德律,依然会受到上帝的祝福。那藐视上帝律法的,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体验地狱的痛苦了。

《箴言》中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帕斯卡是智慧人,莫泊桑不是。虽然莫泊桑的小说写得不错,但它无法带给我们生命和光明。莫泊桑的生平让人扼腕叹息!读帕斯卡吧,读安徒生吧,读C.S.路易斯吧!因为他们都从上帝那里汲取了生命的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