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人生脚本释义》人生脚本就是人生的蓝图。人生脚本(Life Script)由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1910.05.10-1970.07.15)提出,他也是沟通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缩写为TA理论)的创始人。这个理论也是后现代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将人生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
Eric Berne
人生脚本当然不是真的脚本,而是人在各种体验中所得到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否经过自己的处理,还是一团乱麻?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那些所有曾今对自己说过的话,发过的誓,暗自的决定,都是人生脚本的一部分。这些都是无意识的,然后冥冥中人生就会按照这个脚本开始上演。人如果抱有某种想法或者信念,他真的就会无意识地去配合行动,最后让那个信念变成真实的情况,变成现实。心理学上称为“自我实践的预言”,这个预言是自己在童年早期为自己预言好的,没有人强迫,是自己顺着这个预言慢慢实践出来的。EB提出,人生脚本在我们7岁以前就开始撰写,由此应验了中国的古话“3岁看大、7岁看老”,虽然东西方文化和哲学基础完全不一样,但却都各自契合了起来。人生脚本内容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父母的训诫和周围人的评价;2.学校的教育、老师和同学的评价。角色一旦被“定义”了,就会不由自主地去配合。因为以一己之力去对抗这个贴在身上的标签和角色是件非常辛苦且孤独的战斗。脚本就如同角色。幼年时期写下的脚本效力比较强。因为幼年时是无意识地接收外界的信息,并没有能力经过自己意识层面的筛选,因此无法通过意识来逃离。如果生活与脚本不同,人就会不自知地去调整自己的生活来配合脚本。人生脚本就是如此的强而有力。
信 —— 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听到这里,似乎对陆老师曾经说的话又多了一层理解与体会。因为这句话,生活只要抱有希望就一定会有希望!只要期盼并坚信幸福,就一定能获得幸福!
从某种角度上说,每个人在幼年时期就决定了自己要如何生、如何死。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按照这个脚本忠实地卖力演出。我们都是无意识演出的演员,很多时候我们无意识做的事情都在受到人生脚本的驱使,然而我们自己是不自知的。脚本的内容大概包括五个内容:1.父母的指令;2.指令下的人格发展;3.童年时期重要的决定;4.以某种特定的方法成功或者失败;5.对过去的事情坚信不疑的这种确信的态度。作为人生脚本中唯一的主角,我们通过“禁止命令”这四个字来执行完成每一幕的剧情。这些禁止命令有语言的,也有非语言的。也就是别人对我们说的“你不能……”;“你不可以……”;以及别人从语气、表情、动作、神态和身体姿势中表达出来的对我们的否定,而且非语言的禁止比语言上的禁止效力更高。气氛上的“禁止令”往往更为可怕,在语言背后的潜台词往往对孩子伤害更大。一句冷冷的“不知道”带给孩子的是“不要靠近我,不要来烦我”、“不可以撒娇,不能给爸爸妈妈带去麻烦”等成见。孩子会通过限制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来获得双亲更多的爱和关注,这就是孩子生存的本能。而幼年时期形成的成见往往不会自动消失,反而会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影响孩子整个人生。让脚本预言成真的,就是这些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形成的禁止令。十三个禁止令:1.不可以做……这个禁止令容易发生在父母管教严格、过度保护或者过分注重细节的家庭中。这种过分的行为规范会让孩子形成“我还是什么都不做比较好”的想法。有这种禁止令的人会一直扮演乖小孩的角色,长大后会欠缺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愿意顺从别人的意见。习惯顺从别人的意见,不会自己主动思考。2.不可以做自己很多时候涉及到一个性别认同。“其实我们本来是想要个女孩的”、“女儿就是赔钱货”、“要是生的是个男孩该多好”等等,父母或所处文化对孩子在性别上的“否定”或者所谓“遗憾”,其实是对孩子性别甚至人格的否定。禁止令也就随之产生。这种禁止令会让孩子异性朋友很多,同性朋友却很少。对性别、性格等自己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特质,如果有不能接纳的地方,那很有可能会受这个禁止令的影响,变得没有女人味或者男人样。这个禁止令会让自己对自己的性别或者自我很没有自信,因为个人的东西都被父母或者所处的文化给否定掉了。连父母都不喜欢的,你自己如何会喜欢,又怎么能相信别人会喜欢呢。所以这种人很容易受到外在评价、常识以及社会氛围所左右。明明能做但却不知道为什么不愿意去做,就是禁止令在起作用。3.不可以孩子气家里的哥哥姐姐经常会被要求让着家里的弟弟妹妹,于是便会产生禁止令。当成年后,聚餐聚会时忙着照顾大家,自己却不值得享受或者没有办法让自己享受。很可能就是受到这个禁止令的束缚。有这个禁止令的人,早早地被催促着长大,明明还是孩子却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不能够表现出童真烂漫,性格上容易太过认真甚至是有些顶真,有时明明是别人的事,却非得自己做,好像自己不做不行,就是责任感过剩,有可能会变成累赘。这个累赘就是禁止令带来的。4.不可以长大和上一条情形相反。这种禁止令容易出现在被过度保护、被过度宠溺的孩子身上。这个禁止令会让人觉得“我还是永远当个孩子吧,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会错,反正有别人帮我”。很多时候恋母情形说的就是这种情况。长大成人之后可能依然无法摆脱这种“不可以长大”的禁止令,变成一个巨婴。替孩子相亲、决定结婚对象等,就是父母在用行动告诉孩子“你不可以长大”。至于父母不让孩子长大的原因,则是多种多样。对于祖辈来说,孩子不长大,比较好掌控,比较容易从孩子身上获取价值感。对于父母来说,孩子不长大可能有不同的意义。比如说父母可以享受“自己永远是正确的”这个感受,孩子长大了就会与父母争论,孩子小就能完全掌控他。其实不是孩子不愿意长大,而是父母不愿意放手。因为放手之后将面临太多的不确定,放手就意味着一个新的挑战,于是就把这个挑战扼杀在摇篮里,何乐而不为呢?如果父母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对养育孩子的方法有足够的自信,那么这条禁止令可能就不会轻易地加在孩子身上。这与孩子没有关系,这只与父母如何看待自己有关。突然想到了男明星朱雨辰,他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位事无巨细事事躬亲的母亲。真的是太可怕也太可悲了。5.不可以有情感。很多军人、警察或家里有人位居高官的不苟言笑、很严肃的家庭中会出现这条禁止令。遇到伤痛被逼着只能忍住,不能表达。久而久之可能会变成一个很坚强的孩子,但内心的心酸和苦楚只有自己知道,无法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追求和情感,就是受到这条禁止令的影响。这条禁止令会让人压抑自己的情感,对很多事情装作漠不关心,装作毫不感动,没有办法痛哭流涕,也很难做到勃然大怒。声音没有抑扬顿挫,表情比较匮乏,这就是禁止令在影响你。为什么家里会不允许有情感?可能是因为家里认为情感是种累赘,完成任务是不需要情感的。讲究纪律和效率、严肃谨慎的氛围会把人的情感压抑下去。回到家后由于没法调整自己的状态,从而让家里也处于这样的氛围中,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一点点威严就可能形成非常大的禁止令。当孩子在家长这里受到一两次挫折,当孩子发现自己开心的状态却不能被父母接受,会被认为是轻佻、随意、孩子气,那么孩子便会根据父母的想法来改变自己的性格。另外可能是家里不允许有负面情绪出现。家长无法再承载孩子的负面情绪,或者也无法处理这些负面情绪,从而这些负面情绪就像家中的大象,大家都看到却又都装作看不到,成为了家里的累赘。陆老师说:很多来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受了这条禁止令的影响。人生在世苦多乐少,很多事都会牵扯我们的情绪,如果有排泄的渠道和出口那还好,但如果渠道和出口都被堵上了,久而久之连感受情绪和表达情绪的能力都退化了、消失了,那么面对你的可能会是一个非常压抑的环境,压抑到让自己出现各种病症,压抑到出现神经症,让自己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强烈建议家长进行反思,千万不要给孩子加上这种禁止令。否则孩子看起来满足了你的内心需要,但是他自己的内心将变得一片荒芜。你把他最后的出口都给堵上了,你把他享受人生的机会都给抹杀了,你把他能够表达情绪的通道全部堵死了,所以不要做这样的事。这是很危险的。要让孩子多表达自己的情绪,情商不是通过压抑来完成的,而永远是通过培养和提点来完成的。6.不可以思考“不要和我顶嘴!”、“你闭嘴!听我说!”……在父母歇斯底里怒骂下成长的孩子,非常容易有这种禁止令。这种禁止令久而久之会让人放弃思考,甚至无法进行较为精密的逻辑思考,没有办法进行冷静的判断,很多盲目迷信,相信卜卦算命、星象命运包括星座等等的,很可能就是受到“不要思考”这条禁止令的支配。父母为什么不允许孩子思考?因为思考会带来碰撞。父母为了当下的安稳和求全,不想发生冲突,趁自己还有权力的时候,便运用权力去恐吓孩子,不允许孩子多想。孩子想事情确实不会非常完善,会比较幼稚,甚至会问东问西地有些烦人,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剥夺别人思考的权利。不应该因为孩子打扰到你、与你观点不一致了,你就打压孩子思考的能力。在家里能否允许几种不同观点同时并存呢?还是潜意识里你只认为自己才是唯一正确的?抑或是你认为家里一言堂没有问题?这种想法不能说是错,但也绝对称不上正确。因为你在否定孩子的同时,把他思考的能力和机会一并否定掉了。孩子不是玩具,更不是家长用来比较的工具。孩子是会成长的,他现在不如你不代表以后不如你,现在没经验不代表以后也没经验。现在的观点不妥不代表以后的观点一直都不妥。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但是很容易我们就把孩子思考的机会堵住了,因为此时此刻孩子确实不如你。比较心强、胜负心强得失心强的父母,很容易不自觉地去打压孩子的能力。以后孩子不出息、不愿意思考,不怪别人,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个会鼓励孩子,一个家里有多元化价值观的,一个允许孩子怼自己的家长,才是新时代的好家长。因为你在认可孩子价值的同时也在培养孩子的能力,对错没有那么重要,孩子以后终将离开你,你也终将离开孩子,你的离开是永久的离开,孩子一个人面对世界的时候,能力是否够强就是现在你所决定的。多给他一点机会就是多给他一条生路。
智慧的代价是矛盾。
第一流的智慧是能够让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同时并存。
7.不可以靠近“别烦我,我忙着呢”说这样话的父母会让孩子觉得很难亲近。你被迫与双亲保持距离,这种禁止令会让你亦步亦趋,不敢接近。这个禁止令会让人逃避和父母说话,有心事自然也不会说给他们听,长大后也很难和别人诉说心中的想法,即使工作上有烦恼,也很难和主管或同事讨论。很多时候就是一个人埋头苦干,遇到讨厌的事情就抱着“忍忍就行了”的想法。这种人非常容易压抑,因为你无法和别人靠近的时候,你就堵住了和别人沟通的渠道。这个禁止令会成为其他禁止令的基础,对其他禁止令带来“增幅”的作用,因为当你和别人沟通少了,你的内心会越来越压抑,内心中的其他模式就会被放大。8.不可以成功做得好的时候没有得到赞美,失败的时候反而能得到安慰和鼓励,这样的经验不断重复很容易就形成“不可以成功”的禁止令。东方是儒家文化,我们不崇尚成功文化,我们提倡胜不骄败不馁,于是就很容易受到“不可以成功”禁止令的影响。因为成功了不能开心,胜利了却得不到一句好话或者一个公平的评价。相反,失败了之后会得到鼓励与安慰,这就是种强化,久而久之形成固化“我还是失败比较好”。有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成功比较冷漠,甚至觉得孩子成功后的喜悦是不能接受的,反而在孩子失败之后才会给予鼓励,对于孩子来说当然是失败比较好。还有的家长会说孩子总是在关键时候差口气,一旦被孩子知道,这个标签就很难被去掉,于是孩子便会无意识的配合家长的话,成为“关键时候差口气”的孩子,认定自己就是无法成功的人。莫名其妙把事情做砸的人,很可能身上就有这种“不可以成功”的禁止令。9.不可以有欲望小时候因为生病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或者父母含辛茹苦的,就比较容易形成这种禁止令。这些都不是语言上表达的,这些都是在实际生活中能感受到的。你会觉得自己的欲望就是别人的负担,你提出要求就是给别人增加负担,内心深处可能就会觉得自己是个累赘。无法坦率地说出自己要什么,不仅如此,还会把机会拱手让人,或者自己破坏属于自己的幸福。人家升职,自己觉得薪水低点就低点吧,自己省吃俭用供养家人,别人借钱也无法拒绝。这种禁止令会让你无法活出自我,因为自我是以自己的欲望满足为代价的。如果你的欲望都没有办法得到满足,包括性、食欲、成就欲等等,你觉得当你没有存在感的时候,是个累赘的时候,你怎么配拥有这些东西呢?不配,饿不死就行,好的都是该给别人的。内心还在期望,如果给了别人,别人能对我好一点,如果我表达了自己的欲望,得到了自己的东西,别人可能就不会对我好了,甚至会攻击我、嫌弃我。我宁可什么都不要,请大家对我好一点。经常这种人就是讨好型的人格,他无法拒绝别人的要求,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幸福,没有自己满足自己的能力。这种情形会让我们的自我发展严重受挫,让我们变得极其压抑,并且这种禁止令会直接传导给孩子。因为有这条禁止令的人,潜意识里疯狂地表达我想要,但却压抑自己不可以表达自己想要,当你付出所有的东西之后没有得到你想要的,魔鬼就会出来,性格中的另外一面就会迸发出来,这是非常可怕的。讨好型人格的人是在背后索取,而不是在表面就直接沟通,他想要的东西要是拿不到,要小心。当你有这种表达的时候,你的孩子可能会非常受伤,原因就是当你的孩子接收到你这部分潜在需求的时候会无法承受。他会想妈妈为什么会这么变态呢,明明对我很好却背地里对我不满意呢,因为作为孩子没有对妈妈感恩,妈妈想要的没有得到。妈妈对孩子好是因为那些暗地里的需要,这是一种黑暗中的交易。而孩子察觉不到这点。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好是天生的,于是你在暗地里对孩子不断的索取,孩子会觉得越来越累,同时又没有能力来读取你行为背后的信息,问题就产生了。孩子也会形成这种讨好型人格。这种讨好是背地里的讨好,因为他觉得他怎么做都不能满足你,因为你的需求根本没有摆在明面上。你潜在的需求就像吸血鬼一样不断地在暗地里吸取孩子身上的能量,让孩子变得十分虚弱。就像一场合谋,每个人都在参与,但每个人都无能为力。这也是另外一种三角关系,这就是这条禁止令的作用。10.不可以健康当孩子在生病的时候能够随心所欲地吃点心、喝果汁等等,生病的时候才能获取父母更多的爱和关注,生病时才能让父母更多地照顾你,或者你看到父母只照顾那些体弱多病的兄弟姐妹,禁止令就产生了。这种禁止令会让人通过生病或受伤来博取同情,通过一些突兀的行为或者奇怪的发言去引人注目。身上一堆健康问题也不愿意改变生活习惯,可能会不断地暴饮暴食等等。就是因为虽然身体不健康了,但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听到现在大家有没有发现,所有的禁止令都只有一个作用,“获取父母更多的关注”。还是那句话:如果不能获取父母的关注,对孩子来说就是死路一条。这是深植在基因里的一种恐惧,在现代,他身体饿不死,但心理上已经饿死了。一个获得不了父母关注的孩子是没有存在感的,是没有存在的价值的,他会从根本上否认自己,会尽一切可能去追寻让父母关注自己、喜欢自己、在乎自己的证据。当他拿不到这个证据的时候,他的心理会走向阴暗面,或者另外一面,至少他一定不可能会成长为一个健康阳光的孩子。为了能让父母关心自己、关爱自己、关照自己,孩子能够付出多大的代价啊?一切代价!他们甚至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和健康的代价。因为健康和内心的感受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健康这种东西是个概率性的东西,但是内心的感受却是一种绝望。超妈应该要有能力来了解孩子真实的处境,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帮助他权衡利弊,然后明白什么才是一个母亲该做的。11.不可以重要当考试获得好成绩,开心地告诉爸妈的时候,父母冷淡的回应会让孩子因为没有受到认可而倍受打击。久而久之会让孩子认为自己不能变成重要的人,因为1变成重要的人也没人在乎,2变成重要的人,也许甚至会被人攻击。有这个禁止令的人经常会费心让自己不要太醒目,也很讨厌去背负责任。这种人有着朴素的打扮,话很少说话声音也很小。就是这个禁止令在起作用。还有些人,当下属或者队员的时候很优秀,一旦成为领导就完全无法发挥实力,因为内心中他不允许自己变得杰出,不允许自己变得优秀。就是这个禁止令。当有机会升迁的时候,由于这条禁止令会主动停下脚步,不使出全力还不知道是为什么。费解的原因是因为你不知道禁止令已经根植在了你的内心。12.不可以有归属感父母帮孩子选择朋友,或者帮孩子答辩,这种例子屡见不鲜。父母说的时候可能是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孩子和同代人的接触会因为你这种言行而越来越少。这种禁止令的人永远都是单枪匹马在做事,很难融入团队和职场。就算参与集体活动,也会不知不觉变成单独行动,或者经常拒绝邀约,就是这条禁止令在作用。你没有办法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因为你的决定一直都是父母帮你做的。你的朋友是别人帮你挑的。久而久之会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和资格来挑选你想要的东西,所以不如就算了吧。13.不可以存在。这是最为痛苦的一条禁止令。当你在幼年遭受虐待的时候,或者听到父母说“要不是你我早就离婚了”,你会被父母视为不幸的原因,你就是败家子、就是父母的累赘,就因为你的出生,家庭才会这样、父母才会这样,所有的不幸福,原因都是你。这种禁止令是非常可怕的。它能直接摧毁一个孩子的信心,内心直接变成一片荒芜。这个禁止令出来,会让孩子对一切失去信心,对自己失去信心,世上一切都是惨淡无光的。因为否定了自己的存在,这个人就会破罐破摔,他不会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经常酗、药物成瘾、吸Du等等,因为破罐子的命运只有破摔。既然你让我变得不幸,老子就不幸给你看,这种自证预言就这样自己身上得到了循环。不仅我不幸,我还要让身边人都不幸。你们不是恨我吗?行!那我作贱自己给你们看!这些都是潜意识的运动,因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遭遇找到理由。找到了理由你得去证明这个理由。以上13条禁止令用一句话总结。童年时期得到的禁止令就会形成人生定位,这是我们的认知、判断的基础,也决定了我们会如何看待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