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一组非常开脑洞的图片。
我们以为看到了事实,但一次又一次,眼睛被视角和格局所欺骗。很多时候我们坚信的眼见为实,其实是盲人摸象,甚至只是个幻像。
自互联网面世以来,信息爆炸式增长。现在一天的时间里产生的信息,比历史上所有信息的总和还要多。移动互联网才出现不到10年,但我们已经不能想象没有手机的生活了。一机在手,夫复何求?躺在床上不睡觉,羽化登仙不用药。有了wifi,世界就是我的了……有了万能的网,生活、学习、娱乐……只有想不到的应用,没有实现不了的技术。
但凡事都是两面的。如果掉进网里了,想挣扎着出来,可就太艰难了。
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现在或者曾经:
今日头条、知乎和微博热门,只要你往下拉或者刷新,就会持续更新内容;各种视频网站在用户看了一个视频后,网站自动开始播放下一个视频;在打开应用看完更新后,因为“怕错过”,一遍遍下拉、刷新;或者就是想找找还有没有好玩的东西,一不小心就掉进了“时间无底洞”。有时候只想打开应用看看更新,却不知不觉消磨了几个小时。
这还不算各种app时不时叮叮咚咚地跑来提示:您获得了XX元的红包,请于XX分钟内打开、恭喜您获得了50%的精品折扣、转发朋友圈集齐10个赞就可以获得……
白天压力大,很累,多数时候,又不满意自己的时间利用率,所以总想着能在半夜偷点时间找补回来。稍不留神,又把手机拿了过来,白天的戏码——“刷微信微博---注意力分散---哎呀事情没干完---算了再刷刷朋友圈吧”——再次上演……
心里很清楚该睡了却迟迟不肯放下手机,刷手机到困得不行。但它非但没有让人得到安慰,反而加重了焦虑。熬夜其实是一种用健康赊债的赌博,但很多人仍心存侥幸地沉迷深夜时光。
道理都懂,但就是永远做不到。抓狂啊!崩溃啊!要死啊!
二
这其实是个套路。
《微信微博Facebook们,到底从你身上榨取了什么?》中讲了这么一件事:
“硅谷的目标,从曾经的承担巨大风险来发动新产业革命,变成了设计易上手应用、娱乐用户然后卖广告赚钱。这一代中最智慧的那群人,每天思考的都是,怎么让用户点击广告。”
这些公司给出极高的薪水待遇、极优厚的福利和舒适的工作环境,来招揽全球最顶尖的人才,甚至挖空了华尔街。大批人才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想办法保留增加用户,和让用户在产品上花更多时间”。
Tristan Harris曾经在谷歌工作,他公开了设计 APP 的各种花招及背后的逻辑。
最聪明的一群人,使用了哪些招数,设计出能让人花费大把时间的应用?
他把这个比作“魔术师的陷阱”,拥有精妙的设计,是专门针对人性的弱点的。
举个例子。好友周末聚餐,想找个休闲场所继续聊。这时候,大家纷纷拿出“大众点评网”搜索“附近区域”,它立刻给出了一张由各色餐馆和菜肴组成的菜单。
于是,大家开始比较评分或者照片好看,最终做出决定时,我们以为这基于我们的“自由意志”,其实一切皆在app的计算之内。因为它掌握了菜单的提供和定制权力。
除了这个,我们很多选择和需求都已经交给手机解决了:
“谁是你最好的朋友?”答案可能是微信上聊天最多的几个人;
“今天有什么大事发生?”答案在今日头条和知乎的热门新闻菜单;
“今天有什么重要的事情?”——看看手机的消息通知。
你以为拥有自由选择权,但想想,提供选项的菜单是谁决定的?
所有用户界面都是一张张菜单;手机每日推送的通知也是一张菜单。科技公司通过“菜单”,垄断了用户的选择范围;让用户认为要解决需求,就得把手伸向手机。
不过,菜单不会告诉你所有的选择,也未必解决了你的真正需求。
还有一种焦虑感,我们都很熟悉:
微信一小时刷一遍,朋友圈万一哪一条内容很劲爆或者和我有关呢?
折扣网三小时点开一次,几百条优惠信息,可能正好我想买的某个东西突然打折?从早到晚登录状态,网红们又发明了新的拍照姿势顿悟新的 lifestyle,要是我不知道岂不太落伍了?
每一分钟,每一个APP,都有新的信息涌现。在应接不暇疲于消化的同时,我们又生怕错过某一个“可能很重要/相关”的消息;只好不停地、反复地打开应用、下拉刷新。每一个新闻和社交应用都争先恐后提供新的消息。
看手机的人,除了注意力被一遍遍打散,大部分时候徒劳无功。不少人踏入这个陷阱就再也爬不出来。每天焦虑于自己的“与世隔绝”,生怕被世界抛弃。客观层面,这些应用会分散注意力集中度和持久度,造成效率低下,以及花费太多时间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这正中科技公司下怀,因为用户的时间,可以在广告商那里换算成金钱。
除了以上三点,魔术师们还有许多戏法。
作为群居动物,人类很需要与同类进行互动、获得回应和肯定。朋友圈的“点赞”只花费0.5秒,却让你有了“我们保持联系”的错觉(事实可能是现实中完全不认识);而因为美食照九连拼收获一堆赞,也会令人感到备受肯定。
Joe Edelman提出:社交软件,让人们难以遵从自己的价值观而活。价值观就像你的脊梁骨,平时你不会想到它,但是一举一动,都是在它的支撑下进行。社交软件让你沉溺其中的同时,也在通过种种技术手段,让你适应它的规则,从而“扭弯”你的脊梁骨。
比如,你能想象有任何法律规章,让你每说一件事,必须在140个字符内讲清楚吗?推特和微博就能!
还有手机推动功能,扰乱了你自己安排事情的优先级;社交平台的“点赞”和“转发”等功能,让你摆脱不了话语权更大的人对你施加影响。这种左右价值观的威胁,后果更严重,但却更难察觉。
一个更让人悲伤的事实就是,哪怕知道了这些,还是很难对抗高科技公司集结全世界精英共同编织的充满诱惑力的“陷阱”——比如看了这篇文章,你可能会在两天内少刷手机,然后故态复萌。
三
曾经有疑问:在排山倒海的技术大潮前,哲学、人文学者的呼吁当然可以视为零,但政治大佬不会任由科技精英为所欲为到没有边界的程度吧?
看到这个,明白了:
1995年9月27日至10月1日,美国旧金山举行过一次主题为“如何应对全球化”的会议,集合了全球500多位政治、经济精英。
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全球化会加剧贫富差距,会使财富集中在全球20%的人手上,而另外80%的人被「边缘化」。
如何化解这80%的人和20%精英之间的冲突,如何消解这80%人口的多余精力和不满情绪,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当时的美国高级智囊布热津斯基认为,唯一的方法,是给这80%的人口塞上一个「奶嘴」。让他们安于为他们量身订造的娱乐信息中,慢慢丧失热情、抗争欲望和思考能力。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Tittytainment」战略,由Titty(奶嘴)与 Entertainment组成。
那么,大众喜闻乐见的是什么?
情绪,观点,立场,站队 —— 看文章、玩游戏、看视频就是为了放松,别让我再去用脑子。对浅层快感的追求是一种必然,也是人类最为根深蒂固的本能之一。美团的王兴就发现,“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是愿意做任何事情的!”(怪不得他那么能挣钱。)
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太多太多被人为创造出来,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 —— 偶像剧,大片,综艺,娱乐圈花边,网络游戏,热点消息……
比如玩游戏,它带来的愉悦感是其他绝大多数事情无法比拟的。但一旦停下来,这种愉悦感就消退了,于是为了再次寻找这种强烈的愉悦,只能继续玩下去。再拿观看综艺节目来说,耗资巨大、设计巧妙、制作精良,又有大牌明星助阵,所以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让观者大呼过瘾,可是一旦节目结束,就会感受失落,第二天能记起来的也不多。
原来,手机上的“时间黑洞”,是政治精英授权科技巨头,给大众做的新“奶嘴”!他们一直在云端俯视着、设计着蝼蚁般的芸芸众生……再看看那个脑洞图,就明白什么是上帝的视角了。
··················································
正如原子能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陷于手机不能自拔的话,短期的、碎片化的快感会让人丧失深度阅读和思考。
尼尔.波兹曼说——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那么多的“不转不是中国人”、“每天只要这三招/只要吃这三样,XX病终生远离你”、“如果3天没有100万人转发,那就真的危险了”……被大量转发,是因为有大量的网络后遗症患者存量,大大小小的养生师、理财师、爱国贼才有生计。不夸张地说,国人已成为BAT(百度阿里腾讯)的“三姓家奴”了。
最近,Facebook5000万客户的个人资料被盗,再一次引爆了全世界对于网络安全的关注,小札老板反复道歉,刚平息了一些。
友邦开始惊诧了——我大天朝山寨版facebook老板李彦宏接受采访时,就平淡地说,中国大多数人愿意牺牲个人隐私换取效率。
与百度这种被莆田小广告包养的科技精英相比,上文的那些巨头还是良心企业了。因为一直以来,谷歌的核心准则都是:“Don't be evil”,小扎老板也开始行动了:
我们怎么办啊?
珍惜时间和注意力,挣扎着不让自己成为“愉悦感”的奴隶。不做巨婴,本来是成人应该做的,自觉把“奶嘴”拿下一会儿,填一些精神粗粮。
这事只能靠自己。
抱歉,又浪费了你好几分钟时间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