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我总是把自己认为是好的或对的东西强加给孩子,在那无意中,以爱或对他好的名义,对孩子做过很多蠢事,其实做家长的管得越多,他越不希望他成为那个你内心中你所讨厌的那个形象,可偏偏反其道而行。可能这就锦明老师所说的你越聚焦你不想要的,却总是吸引来你不想要的。
父母是树,孩子是花,花出了问题,是护根?还是修花?教育之中,要解决小孩的问题,先解决我的问题,这是在根子上解决问题。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当我们把自己教育好了,他自然变好。少说多做,以身做榜,用智慧的言行去耐心引导。小面说一件很多家长都会犯的错误,催促➕唠叨。
以前磨蹭~~催促的模式在我们家天天上演,早上催起床,放学催作业,晚上催睡觉,一天三场,天天循环播放,快点,快点。”第一遍催,还能做到和风细雨。
每催一次,我的火气就往上蹿一分,到最后,往往以吼来为这部“催催催”交响曲压轴。这一早晨下来,弄得大人烦躁恼火,小孩儿心情沮丧。然而第二天,历史又一次重演……。
我意识到催促不能解决问题,是在一天,我照例催橙子去睡觉。催到第二遍,橙子还自顾玩着,嘴上答应着,身体并不动。
这时,一个念头突然跑了出来:几点该睡觉,说过这么多次,这么大的孩子,他其实是知道的。我再这么催下去,最后的结果就是,只会以我催促的次数和发火的程度来判断该不该去睡觉,而不是他自己真正意识到该去睡觉了。简言之,他自己没有生成一个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的内在节奏,只会依赖其他人的行为作为判断标准。
我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不停的催促,最终会让他失去对自己的掌控能力。不能再这么催下去。
慢慢地,催促的大人和磨蹭的孩子在无意识中形成了默契:不催——不动;小催——小动;吼着催——才动。
所以,第一步需要改变的,就是停止催促和唠叨,这个等待的过程其实挺考验耐心的。
也许孩子习惯了被催促,一下子没人管了,会有一个反弹,磨蹭的情况会更严重,也很正常,需要我们多一些耐心和引导给孩子。
第二件事,明确父母和孩子的界限,分清磨蹭是谁的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培养他的自主意识。
家长越过界限,孩子自然往后退缩,最终变成了家长支配孩子,孩子丧失了自主能力,习惯了在一声声的催促中按指令行事。
其实,孩子之所以磨磨蹭蹭,有一大半的“功劳”在家长身上,每个磨蹭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不停催促唠叨的家长。孩子一磨蹭,家长第一反应就是催催催,越催促,越磨蹭,最终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等他长大了,开始独立生活,没有了父母的催促和控制,自控力又没发展起来,很容易放纵自己,看看那些在宿舍里逃课通宵玩游戏的大学生,看看那么多为拖延症而苦恼的成年人,就知道自控力有多重要了。
想让孩子不再磨蹭,就要先从改变自己入手,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导孩子、影响孩子。说起来,这比催促、训斥、发火要难很多,需要大人对自己有觉察,对孩子有同理心,还要有足够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