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心理学家武志红的一篇微博文字,读来对家长和教育者会有启发,虽然我们面对的已不是小孩子。或者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人的成长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指导,我们应该知道创造力来自哪里;在孩子的成长中,我们犯了什么错。
原文没有标题,是我给加上的。
以下是武志红老师的短文。
单独写条微博吧,关于家长陪孩子做作业(其实是监视加逼迫孩子做作业)。
很多人问:那你说该怎么办?
这里面的根本问题是,相信你自己的头脑,还是相信孩子的自发动力。
太执着于自己的头脑和意志时,就会希望看到即刻正反馈,就是自己给孩子一施加压力,孩子就乖乖地按自己的意志去做好事,这时候,作为家长和老师,就会感觉很好。这时孩子就像自己的手脚的延伸,专业术语就是自己的自体客体,自己就因此有了和这个世界有链接的感觉,同时觉得自己很有力量。
可是,孩子自身的感觉被破坏了,孩子和作业乃至学习建立的链接被破坏了。并且,孩子必然会反抗这种入侵,然后父母和老师再施加压力。结果是,不管孩子最后是学习好还是学习差,其中都有大量的能量损耗在这种拉扯中。
执着于自己头脑时,就容易去追求确定感,即,我要立即看到你给我一个正反馈。
但是,美好、有创造力的东西都需要容忍模糊。当你全然信任孩子时,孩子就有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孩子按照他自己的自发性去探索世界,然后逐渐走向成为他自己的道路。这个道路看似慢,但很根本。你不能太急着去寻求反馈,特别是,你不能在孩子身上寻求你自己头脑意志的反馈,你需要去观察到孩子自身的存在。
这两条路存在着根本差异:是不断入侵破坏孩子的自发性,还是哺育孩子的自发性。前者无论如何收获不了创造性和热情,这是第二条道路的专利。
咨询中,我看到太多来访者,他们用严重的拖延和自毁,来对抗父母的极力控制。他们深深感知到,每一次入侵和控制,就是对自己心灵、头脑和身体的一次次切割,这有真实的切肤之痛。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被别人的意志所奴役的,哪怕那是自己父母。人是为了活出他自己的使命,活出他自己的热情和创造力。
至少像我自己,从没被父母逼迫做作业,也从未被父母要求听话,虽然他们老夸我孝顺,那只是用中国式词语来表达他们对我的认可,我因此有了一些创造力。自发性被尊重时,人会自动成长为他最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