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更迭,英雄辈出,从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价值观念中来说,项羽是失败者中最受推崇的一个人物。自汉代始,人们就对这位悲情霸王怀有无限尊重,刘邦在项羽安葬之后于墓前吊唁,太史公在《史记》中将其列入帝王本纪并获得大汉天子的默许。后世文人更是对这位世出无二的英雄不吝惜笔墨,至今在影视作品、歌曲、戏剧包括游戏里项羽也是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
对我来说,项羽是我非常喜欢和崇拜的历史人物,在一定程度之上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小时候看历史关注点尽在个人武力值,这也是我与历史结缘并喜欢历史的最初原因。与演义中的人物不同,项羽的武力是记录在正史当中的,更被后人评价“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项羽本纪》中太史公描写幼年项羽时说他不爱读书、不爱练剑,学习兵法也是浅尝辄止。可能是天赋原因,也可能是由于成长过程中项羽的思想意识有所提升,成年以后的项羽是文武全才,才气过人、力能抗鼎。在揭竿而起的首战之中便于会稽郡守府内斩杀了百余人,府内兵卒皆惧怕,跪倒不起。同时项羽又是一位军事天才,一生征战70余战仅败了垓下一场,在军事能力方面项羽是被历史严重低估的,远远没有韩信、白起等将领名传青史。其创业艰难,却崛起迅速,起兵三年便亡了大秦,巨鹿一战中先擒王离,再降章邯,称霸天下,无人可及。
彼时秦军在章邯的率领下,平陈胜、杀项梁、掠魏、破齐,进而围赵国于巨鹿,士气正盛,更是与王离所率的10万长城兵团合并一处与反秦起义军展开决战之势。各路诸侯人人自危,朝不保夕,且巨鹿一战如果打败,反秦企义军主要势力便被消灭殆尽。似乎章邯的平叛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似乎历史还没有放弃秦朝,但是项羽却以一人之力改变了这一些。项梁死后楚怀王欲夺项氏兵权,主帅宋义救援赵国途中驻营不前,四十六日置酒高会,项羽无奈先斩宋义夺取军权,后在巨鹿城外各诸侯作壁上观时独自率领5万孤军渡河迎敌,破釜沉舟与秦决战。时经8个月最终使秦朝败亡,秦自襄公立国、经穆公开疆、历孝公变法、至始皇统一,600年基业转瞬之间崩塌,项羽自当功绩无二。
有时候会很庆幸楚汉争霸那个时代没有著名的小说演义,不像春秋战国及三国那样许多虚构的故事深入人心,让人记住最多的是人物的文学形象而不是历史形象,可能也是楚汉战争仅仅有四年时间,持续较短的原因。骤亡之朝必速统一仿佛是一个历史规律,秦亡汉立、隋亡唐立都是在当代人就完成了统一,而周王室的缓慢衰败,汉王朝外戚宦官的长期斗争,却使得帝国大厦崩塌之后中原大地进入几百年的战乱。
没有虚构文学作品出世的另外一个影响就是这段历史大多数人只知大略,而并不熟悉。楚汉两方的最高领导人都有着极其明显的缺点,确实不值得后人渲染推崇,项羽的刚愎自用,残暴屠城;刘邦的不择手段,六亲不认。以致后世中流传着“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及“时无英雄,遂令竖子成名”的诗句。
但是项羽比刘邦强在个人魅力,强在性情与率真。项羽是楚国贵族出身,在那个战乱时代,始终保持着堂堂正气,一生当中不耍政治手段,不施卑鄙计策,甚至不说假话。所以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虚情假意的陈词过后项羽才会相信,才会指出是曹无伤告密。在人们嘲笑项羽愚蠢的同时,也代表这中国古代贵族精神的消失,一个人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价值观念已经悄然埋在了人们的潜意识当中,每个人为了走捷径都会有意无意的想起走后门、暗想操作等等之类的事情。这种观念在春秋时期及已经出现,自宋襄公与楚军作战泓水时坚持不肯半渡而击最终导致宋军大败而受到世人讥讽的时候起,中国古代的契约精神便已式微。春秋作战是讲正义、讲规矩的,双方必须列成堂堂之阵,竖起正正之旗,才可正式开战。这也是为什么宋襄公要等楚军渡水列阵而不进行偷袭的原因。而在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当中,半渡而击便成为了经典战术,传至后世成为了行军作战的基础理论。
项羽身上就体现着典型贵族精神,所以他与那个时代的其他人相比显得格格不入。古人感一饭,尚能杀其身,今人不复见此等,乃以所见疑古人,古人不可望,今人益可伤。也是因为人们的价值观一步步发生偏离,使中国贵族精神传承中断,现今却要去学习西方人的绅士风度。
同时项羽也是极重感情的,不论是亲情还是爱情,在项羽心里都十分重要,他不像刘邦那样为了自己能够生存不顾及父母妻儿的性命。也是因为这方面原因,项羽太重感情导致在决策当中出现了巨大失误,而刘邦乃帝王心术、心狠手辣,所以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但是从道义方面讲,从作为一个人的角度来看,项羽无疑是性情中人,而且品质高尚。
对于亲情,项羽非常重视项氏一族,甚至对近乎投敌的叔叔项伯没有过任何怀疑。不疑项伯为何在鸿门宴前夜会张良,不疑项伯为何在分封诸侯时为刘邦讨要汉中之地,不疑项伯在荥阳对峙难解难分时为何要救刘邦家人。后来项羽败亡,项伯被刘邦封侯。对于爱情,项羽一生唯一一次落泪就是霸王别姬之时,这一桥段也是被后世不断演绎。在中国历史上君王与美人的爱情故事往往被人诟病,夏桀与妺喜、周幽王与褒姒、包括唐明皇和杨贵妃等等。项羽与虞姬却是令人感怀,一是虞姬随项羽征战数年并未出现扰乱军政的事情,二是生死关头两人的真情诀别。更有虞姬的和项王歌传世:“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项羽无政治头脑却深陷政治漩涡,无用人之才而居用人之位,既无全局战略眼光也无政治远见,只是一心想着刘邦的人头在什么地方,他就往哪里进军。加上个人正直、单纯的性格,不懂帝王之术并不适合为帅,设想项羽身处霍去病一样的位置,相比之下结局一定会有很大不同。但金鳞岂是池中物,项王这样的人,又岂会甘心居于人下,对于项羽来说,只有最高统治者的地位才能与其相配。如此,项羽才能成为历史中唯一的特例。
楚汉战争末期项羽轻信刘邦议和之言,以鸿沟为界便撤军西楚。不料刘邦撕毁协定追击一心归乡的楚军,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垓下之围。这是项羽第二次觉得战争已经结束,天下重归天平,前一次是灭秦分封诸侯撤军彭城之时。前一次天下仅和平了两个月田荣便在齐地谋反,本次却是受到汉军欺骗致使将士丧失了军心。绝地之中项羽率领八百铁骑突围,若不是受到老农欺骗怕是早已返回西楚。后来被汉军围堵,仅剩二十八骑决战东城,绝地之后又是绝地。这是项羽生平打过的最后一战,却为军事史留下了又一经典战例。二十八骑分四面突围,冲出敌阵之后合并三处再次迎敌,最后完成突围时二十八骑仅亡其二,并且实现了为诸君快战的三个目标:溃围、斩将、刈旗,项羽宛若天神下凡,令当世人惊、令后世人服。所以项羽言道:“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严格来说垓下之战项羽并不是完败,在韩信增援之前,刘邦率20万众偷袭追击一心东归的项羽10万军马却被打的不敢出营,韩信来援之后首战项羽也是打败了韩信的中军,只不过兵力相差实在悬殊,处于十面埋伏之中的项羽不得不率兵突围。
东城溃围之后,项羽一路奔袭到了乌江,处处死战终于看到生的希望时他却选择了自刎。当时已经突围成功,且乌江亭长可渡霸王过江,城池方面江东尚有五郡之地属于西楚,人心方面江东父老皆拥立霸王,直到项羽死后鲁地军民依然与汉军死战。所以项羽并非走到绝境,并不是英雄末路。但是宝马托亭长,头颅赠故人之后,霸王三十岁的生命便止于此处。
我想项羽在自刎之时已经第三次感觉到天下重归太平,行军多年使苍生离乱,项羽或许已不知为何而战。起兵是为了推翻暴秦,分封是为了重建社会秩序,而此时的战争又是为了什么呢?八千子弟兵无一生还,因一人使天下混战倒不如成全天下统一大势,项羽从一开始也不想称帝,破秦之后号令天下,政由己出,也仅仅是自封了一个西楚霸王的称号。而且早在荥阳对峙期间项羽便主动与刘邦提出过止息干戈的愿望,作为一个好战嗜杀的人希望战争结束一定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对天下黎民百姓心生悲悯。
项羽只是败给了时势,并不是败给了刘邦。而且项羽一生兼收了亲情与爱情,获得了荣誉与名声,更展现了一代战神了尊严与气节。破釜沉舟示的勇气,霸王别姬的柔情,乌江自刎的豪迈,都使西楚霸王千古不朽。